INTERVIEW

3球野與人:Jason Kwok

1. 跑步年資?為什麼開始跑步
14年。中學時期陸運會的 3,000 米賽事分甲、乙及丙三組,並設有獎勵機制,當參賽者被領頭者超越一圈後就會取消資格,「生還者」完成 7.5 圈後可獲完成證書一張。
幸運地有一年無被超越,並獲得「完成證書」。翌年以 12 分鐘內完成並獲獎(那時候覺得 4 分披完成 3,000 米已很厲害了)。及後慢慢嘗試較有效的訓練方法,也開始參加 10 公里至半馬比賽,近年開始接觸全馬。

2. 最喜歡的跑步用品品牌?最喜歡一對跑鞋
個人最喜歡的跑步用品品牌是 Adidas。最喜歡的一對跑鞋是 Adizero Pro 3,過去數場比賽也是穿它突破個人最佳成績。

3. 最深刻的一場賽事?原因?
在香港馬拉松三小時內完成全馬的跑手,在終點拱門前合照。
作為一名本地跑手,也希望本地賽事可以跑出目標成績,成為其中一員。幸運 2021 年香港馬拉松天公造美,有助跑出 sub3,和一眾高手來個大合照。

4. 最喜歡的練跑運動場地?原因?
跑馬地馬場外圈。每圈距離較運動場長(約 1.4 公里),練習長途沒那麼悶;亦可以訓練較穩定的圈速,提升配速感;場內設施齊備,空間充足,適合大小跑團自成一角。

5. 跑步對人生有沒有幫助/改變?
跑步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在活動/比賽時遇上也會打招呼。當然很多時未必在同一場合練習,但也會在 Strava 上看到大家都在努力變強。
也許自己的經歷也會不知不覺的為別人帶來正面影響,期待大家一起進步,在終點遇到更強的自己。

6. 除了跑步,有沒有做交叉訓練?(例如舉重/游泳/瑜伽)對跑步有沒有幫助?
目前沒有做交叉訓練。

7. 有沒有跑步傷患?如何處理?
向來訓練都偏向輕鬆強度,也未曾於練習嘗試跑出那些超越自身能力許多的速度,按步就班,亦有做好按摩保養及肌力訓練。故肌腱負荷應該也不高,直至現在未有跑步傷患,成績也按年進步。

8. 喜歡什麼時段跑步(晏跑/晚跑)?為什麼?
最喜歡清晨時間跑步,街上不多人,對訓練的影響較少,亦可享受獨處;跑完步剛好日出,回家整頓一下,食個早餐就上班,人都精神點;直至晚上教班後就回家休息。休息時間多了,對身體復原也有幫助。
清晨跑步最辛苦還是早起那幾分鐘,起到身就可以了!

9. 喜歡跑山還是路跑?有什麼不同感受?

跑山和路跑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個人極限的形式,當然箇中體驗截然不同。
每項運動都有其吸引之處,自己也頗享受為全馬訓練投放的時間或方式,「反正都會進步的,就輕鬆點」;而長距離越野跑大多都要面對十多小時的活動時間,狀態會因應持續時間或強度而有不同反應,學會面對不同環境而調整也是一種能力。如果未準備好,那就好好的準備吧。
透過跑步(不管是跑山還是路跑)可以讓我多一個角度看到一個城市的美麗;不同的天氣、不同的跑伴,每次都會帶來不同體驗。

10. 現時跑步目標是什麼?
目前全馬最佳個人成績是 2 小時 52 28 秒,短期目標是希望全馬成績能突破 2 小時 48 分。而在未來能力和訓練時間可投入更多的基礎上,也希望可以挑戰一下 12 小時耐力跑或是 100 英里越野跑賽事。

11. 你剛剛入選了 Adidas Speed Squad,你覺得和自己平時跑步練習有何分別?
以往較習慣獨個練習,Speed Squad 則逢週三都會在運動場和一眾隊友跑強度課,跑著跟著時間就過了。
教練團隊很積極為成員提供指導,隊中也不乏經驗跑手,可向他們請教一二,期待透過團隊的力量讓大家走得更遠。

12. 承上題,你都是一個跑步教練,其他教練的方式對你有什麼啟發?對自己作為教練又有哪些幫助?

也許會有跑友在概念上覺得要進步,就必然要經歷「極端痛苦」,跑著近乎超越能力極限的課表。
採用「死操爛操」的土炮方法,要麼課表「食唔晒跳船」,要麼跑完好辛苦攤軟地上。表現都用在練習上,成績自然不如理想,也很容易受傷,長久下來訓練效率必然不高。
愈來愈多教練開始使用更合理的方法提供訓練,而學生在適量的負荷下,進步可期;而自己也是採用同類方法為學生提供鋪排,相信也是帶領學生朝正確的方向進發,令學生長跑長有。

13. 於12/8舉行的3球野系列賽第2球 – 大帽山站,有什麼 tips 可建議參賽者?又有什麼要注意

大帽山站在比例上較少平路,作賽時也要調節一下策略。
賽道一開始是在扶輪公園營地停車場起步,沿麥理浩徑往大帽山「波頂」前進,約 4.5 公里的路程攀升近 440 米。
如要節省體力,可於持續攀升路段 Powerwalk,在一些斜度較高路段效果不會比跑步慢。
經過「波頂」後會沿路折返,並於閘口轉向施樂園方向。謹記在跑過大帽山瀑布後旁邊有樓梯小路,不要沿石屎路直落施樂園;在施樂園後的路段路面較為不平,要小心著地位置,避免拗柴。當落到響石墳場,需在避雨亭轉落對面的樓梯。然後一直沿大路前進就可以。

這段在 7.4 公里內下降近 600 米,要注意體力分配,因仍需在川龍後經扶輪公園自然教育徑(1.3 公里及攀升 160 米)返回停車場衝線。

14. 最後一題,有什麼社交媒體可以找到你?
IG: jason_kfl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