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鞋實測 輕磅長課鞋 Asics GT-2000 12

論穩定型長課鞋,Asics唔只有Kayano,仲有GT-2000,兩者都有新一代接棒,筆者亦都試過,畀我揀,我會揀GT-2000 12。

唔只定位一樣,GT-2000 12Gel Kayano 30喺配置上都好相近,都係網層鞋面 + 全掌式FF Blast+中底 + 踭位內藏PureGEL,兩者喺緩震、穩定都同樣在行,不過實着感受都有幾明顯分別。

最明顯係重量上,官方以男裝US 9為例,Kayano 30GT-2000 12分別重303g270g,而筆者實測嘅US 7.5,就分別係267g238g,即係GT-2000 12Kayano 3012%

落地時,GT-2000 12會結實多啲,唔似Kayano 30偏向軟腍,相信與GT-2000 12嘅中底厚度與前後高低差都比Kayano 30少有直接關係(GT-2000 12嘅前後厚度分別係1725mmKayano 30就係3040mm),至於GT-2000 12PureGEL縮細咗都應該有關。

今次實測GT-2000 12,跑咗20km左右,包括一次8km長課,以及一次12km Tempo,與Kayano 30相比,GT-2000 12輕啲、提腿反應直接啲,所以速度表現會稍稍勝過Kayano 30

雖然GT-2000 12嘅鞋底配置比Kayano 12袖珍咗,但係穩定性與支撐性都好接近,不分高低,事關GT-2000 123D Guidance System中底布局,與Kayano 304D版本一樣,將整個鞋底面積大幅擴闊,無論係中前掌或後掌型跑手,都可以穩陣落地。另一方面,雖然GT-2000 12嘅中底內側中段並冇加硬,但明顯向外漲起,而且喺鞋櫳摸摸,就會發現明顯拱起咗,喺足弓位做到充足支撐。

用途上,兩者最在行都係長課,Easy Run亦都適合,而GT-2000 12會較易加速,所以唔只喺長課上可以跑快少少,甚至強度唔太高嘅Tempo都可以。另一方面,由於兩者嘅緩震有別,我會建議偏重嘅跑手選擇Kayano 30,非重磅者可以多啲考慮GT-2000 12

同場加映:Kayano 30實測重溫

日本旅跑 – 名城公園漫跑

 從名古屋回港後個半月,把最後一個跑步點介紹完成名城公園。

名城公園,即是名古屋城下的公園,以名古屋城為中心的二之丸、三之丸、北園等幾個公園組成。還設有棒球場、網球場、愛知縣體育館等等;對跑手來說,重點是有一條跑步徑。

到名城公園可以乘搭地鐵(Subway)到名古屋城駅,跟名古屋市中心榮駅相距只有一個站,約 2 公里路程。

進入名古屋城參觀是要收費,而在外面公園跑,既免費又可以遠觀整座名古屋城。

圍著名古屋城跑,大部份是行人路;行人路旁邊就是護城河。
在不同的路段,可以不同的角度見到名古屋城內的日式建築物。
在護城河可找到名古屋城內日式建築物的倒影。
最清楚拍到名古屋城的位置,是在延壽寺對出位置。

名城公園對跑者有另一個吸引力,就是有一條 1,270m 的跑步徑跑步徑每 100-200m 就會有提示:100m 位置比寬敞,可以放補給品。

留意 700m 位置相對比較窄。
有不少跑團在圍圈跑,就似在跑馬地馬場內一樣。
同時亦有不少高手在衝圈;起點位置有飲水機,完成一圈可以補水。

筆者見到不少跑手都把車泊在小馬路旁後,就直接起跑;在早上人流不多下,應該沒有問題吧。自駕遊的可以一試。

名城公園,既可慢跑觀光名古屋城,又可以在跑步徑作 interval tempo 訓練,是一個旅跑的好地方。

馬拉松與人:Daniel 下関海響馬拉松

唔係出口術, 今次目標同 PB 差好遠,因為無論賽事季節(喺香港8-10月練馬🥵)、天氣(預報廿幾度、晴)、賽道(多斜)、賽前訓練都唔理想。

只求頭半程 5 分pace、之後仲有力就加快少少、跑番次 negative split

賽道有橋有隧道,喺海邊如果逆風同曬都大鑊

一萬人嘅中小型賽事,對呢個中型城市嚟講,都係件盛事;今屆更重新招待海外跑手;我就係 13 個外國跑手之一

Expo 嘅規模相當細,但都好期待完走後飲碗河豚湯 🐡

賽前我話目標 negative split,原來太輕視後半程嘅艱辛。

賽道先甜後苦:頭 17K 大致係平路,有関門海峽嘅美景;18-36K 有四大段上斜,大部份係沉悶嘅倉庫、隧道、公路。

17K 按計劃頗輕鬆地 5 分披,上落完第一大段斜,到 25K 都保持到平均 5 分,上第二段斜要稍為減速,到 28K 折返,反方向上剛才嗰斜,斜度相當高,撞正跑手三大敵人大斜、迎面烈陽、逆風 📈☀️🌬️,咁就出事!

如果頭半程跑呢段應該還好,但到接近「馬拉松而家至開始」嘅 30K 就好艱辛,一下子消耗咗大量體力同意志,再到 33K 上連續 3K 嘅長命斜就更 GG 了。最尾 6K 嘅落斜同平路,出酸繃緊嘅雙腿已無法回復正常速度。

而家明白先苦後甜(如果一定要有苦)有幾重要,同點解上星期嘅金澤馬係 PB 賽道。

不過都唔可以賴哂賽道同天氣,我見有啲跑手後半程都 keep 得幾好,始終係自己練得唔好,尤其係 9 月份種種原因令里數嚴重不足。正所謂「潮退後便知誰沒穿泳褲」,30K 後上斜便知誰沒練得夠。

簡單總結:第五隻馬,時間第二快,表現第二差。

今次旅跑好開心

跑步方面,雖然自己跑得唔好,但每次比賽都能累積經驗,總有得着,而老婆同阿女一齊跑 2K fun run,阿女中途辛苦到想放棄,最終都堅持到,仲達到賽前目標時間!畢竟當初揀呢隻冷門馬,係就阿女放假,而佢有 fun run 亦係原因之一。

旅遊方面,山口縣無乜外國遊客,好舒適。只係交通唔多方便,五日行程去到嘅地方有限,好多我想去嘅幕末史蹟都無得去,亦唔知幾時有機會再去。

馬拉松與人:MakChi 芝加哥馬拉松

六分之二 | 03:28:45 | sub330

芝馬嘅感覺好漫長。本應係發生在疫情之前,輾轉之間等到 2023。中間生活變化很大,情緒起伏都係。跑步訓練亦由一直慣常嘅,轉到新嘅模式同環境。

18 星期嘅賽前訓練,由阿希為我安排。由當初不太熟悉對方,經歷每星期 4 次嘅 training log 交流,彼此變得無所不談 – 嚴格來講,大部分時間只是我單方面放負,所以相比起一個教練,佢更似我心理醫生。感恩一直有阿希支持同陪伴,「相信自己、相信訓練」、 「要多謝一路以來努力訓練嘅自己」…通通成為咗我呢次完走芝馬嘅最強大力量。

一直以來,很多跑友都會問,目標係咩?我往往都答「無呀」,其實是認真的。我純粹想跑出一次比一次進步嘅馬拉松。不論喺時間上、心態上、造型上、危機處理上,我都想一次比一次進步。成日睇住時間跑好辛苦,都好無趣,我唔想咁。能夠證明自己嘅,唔應該只有跑步成績。

比賽日天氣比預期寒冷,但都算係一個理想天氣。經歷 18 週嘅訓練,我知道自己身體應該可以以 4:40-4:50 配速完走,前提係受傷位置冇咩大礙。喺 D 區等待開跑好漫長,都好 L 凍,賽前熱身基本上係零,只做到有限度嘅動態熱身。我哋見到 3:20 同 3:30 嘅 Pacing Team,就攝咗埋去,跑嘅時候希望可以用佢哋嚟做 benchmark。

接近開跑,除雨褸、除衫,就開始了。一開跑條路好大好闊,所有人都好 L 快,可能真係凍得太耐,又可能係 runner’s high 作祟。頭段我計劃先跑上 M pace,好讓身體盡快適應同變暖,而最重要係想避開跑得較慢嘅人群。由於芝加哥好多高樓大廈,GPS 變得異常不可靠,所以頭段只好依賴感覺去跑。每 km 發現快了,下 km 就調整,一轉眼就跑完 5km。

和柏馬比較,芝加哥頭段真係超有愛。人群同打氣聲從無間斷,有 rock band、有 hip hop、有 dancing team、有 marching band,有老有嫩,一句又一句 keep pushing you’re doing great marathoner,已經感覺勁窩心。

「終於追上你」,一轉頭係 Adam。一如以往嘅輕鬆樣,8km 左右佢追上我。平時佢跟偉龍班,所以嚴格嚟講今次係我哋第一次一齊跑。佢嘅 M pace 同我差唔多,大家一直 keep 住 4:40-4:50 嘅舒服狀態。同佢一齊跑,時間過得超快,佢好有趣,成日講野,同埋會搵我擋風 – 明明大隻過我,離譜。

不過都好彩有佢,提我食 gel,果個 check point 我真係幾乎 miss 咗(芝馬係計 mile 為主,但佢啲 mile 又唔係每 mile 都有指示,而 km 都係好間唔中先有,都幾混亂)。唔覺唔覺,我哋一齊跑過埋個半馬位。1:42 內,同我預想一樣,更重要係,我身體感覺依然良好。

到咗 23km 左右,突然變得好靜,Adam 已經脫隊。望望錶,仲喺 M pace range。接近 30km,一樣嘅狀態、一樣嘅心態。但有樣嘢覺得好困擾 – 攝影師呢?一直都見唔到,有見到嘅就掛住吹水無影,想點?我同阿希講過,我最大目標其實係嚟影靚相!好彩一陣過後,一個又一個咁出現,都算係咁,不如就 PB 咗個表情管理先。

35km 後,腳傷嘅感覺終於爆出嚟。其實真係好感恩,35km 都一直保持得好好,之後嘅就係意志力時間。37km-39km 係整場賽事中最靜路段,好少人、好無氣氛,如果頭段係嘉年華,呢段就係圖書館。

一條不見盡頭嘅大直路,一個又一個嘅上斜位,加上一個忍痛作抽筋嘅跑手,所有嘢都變得更加漫長。慶幸聽到 Daft Punk 嘅 One More Time,再提醒自己,捱埋去,好快就衝線。

今次最叻嘅係,負面想法從來無出現過。就算跌速都同自己講,無嘢架、放鬆啲、唔洗急,急就會亂,亂就會抽,抽就真係完。不過呢又唔好跌速太多,keep 住 5 分頭啦,5:10 啦,5:15 啦…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諗吓諗吓又跑多 1km。

40km,食埋包 back-up Amino gel 就錶都唔睇咩都無諗捱落去 。一直諗,唔好俾我見到 330 Pacing Team 就得。尾段大直路,人群終於開始多番,但路牌更加亂同密,又 last mile 又 last 1km 又 800m 又 500m,喂之前又唔見你出得咁密?!去到直路盡頭,90 度彎角,我就知道真係快衝線了。

呢一刻,終於真係敢俾力去盡,抽就抽,遠遠見到 Finish,咬實牙關 9 衝過去!看看錶,總時間 3:28:45,弱弱的 PB 了。

坦白講,內心真係無咩十級興奮,7 級左右 maybe。我知道 100% 嘅自己其實係可以 achieve 到更好。不過,用返阿希語錄,「要接受唔完美嘅自己」、 「欣賞自己多啲」。

芝加哥,將來應該都無咩機會再去。很喜歡妳的 riverside、很喜歡妳的橋架,謝謝妳見證了我的小進步。
下一隻,應該是 NYC 吧?

小品牌、大夢想 淺談小眾運動品牌(1)

除了大品牌外,唔少品牌喺近 2-3 年嘅香港路跑市場掘起,好似 On、Hoka、Saucony 等等,但係大部分都係生產鞋為主導,個別品牌如 Tracksmith 亦一早就通過網路進軍香港,日本自然有更多選擇,例如 MMA、ELDORESO、Stamp 等等。

今次筆者先㨂咗幾個衣服品牌同大家分享。個世界仲有好多選擇,大家可以多留意、發掘更多及分享。

SOAR Running

英國品牌,2015 年出世,創辦人 Tim Soar 都係一位設計師同跑手。 背心重量只有 44g (M),再加上 100% 回收物料生產,配合現時以環保為核心嘅大趨勢發展,品牌短時間已經成功進入英國跑者眼球,亦係今年 4 月倫敦馬拉松設立 pop up,等跑手感受一下 SOAR 文化。

品牌喺 2021 年左右由代理引入香港,1-2 年通過曝光,火速成為跑衫新貴。好多人一開始見到價錢就放低,但更多用家喺入手後,對其輕薄同速乾功能性非常讚嘆,更大讚係 vest 界天花板,相信唔少路跑及山賽都見其踪影。

(左圖)筆者都啱啱入手一件 Soar 香港特別版。

近期 SOAR 亦推出香港特別版,特意找來 Sammy So、Lok、Peipei 同青山之王做 ambassador 介紹;無獨有偶,幾位都喜歡越野跑,Lok 同 Peipei 仲啱啱喺 TransLantau 攞到優異成績,但篇幅有限,呢度唔詳述背心嘅優點。

筆者反而留意其短褲設計嘅特點,大部份路跑短褲都冇特別為袋 gel 設計,一來 race shorts 以輕為主導,二來高手唔使袋咁多 gel 喺身,所以對於袋嘅使用未必有太多考慮。

好多人就係咁而選擇著越野跑短褲作長跑,SOAR 就好貼心喺短褲前端加上橡筋圈,等跑者可以輕易攞 gel,另外褲後面大袋亦係以橡筋作開口,係一個好細心嘅設計,唔會擔心跑緊時跌嘢同時又可以輕易抽出。

SAYSKY

丹麥品牌,2013 年面世,SAYSKY 係由 “Look up in the sky and be a star” 而嚟,品牌希望大家可以勇於挑戰自己、追逐夢想。北歐品牌特色就係 Minimal 嘅設計,同時主張環保。由 SS24 起,品牌將有超過 75% 產品係用 Responsible Manner 生產,即係產品有 40% 以上採用可回收、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同埋有機物料生產。

SAYSKY: www.saysky.com

(圖片來源:SAYSKY 官網)

圖片可見,設計極簡潔係北歐特色(大家鐘意 IKEA 嘅原因),加上當地四季天氣分明,所以會提供唔同 layer 及款式於秋冬季著用,手襪亦有多款選擇應付寒冬,但相信香港人只集中留意背心、短褲。

筆者曾於 2021 年渣打半馬穿上 SAYSKY 背心跑褲完成,感覺於半馬非常適用;褲已有內膽,及後腰位置有兩邊袋,足夠放 2 包 gel 完成賽事。

品牌已經喺日本進駐 SteP。相中 3 位正是大阪梅田店員,筆者 11 月初去購物時都係由佢哋協助。(圖片來源 IG@stepsportsosaka)
香港亦有 Harbour Runners 聯乘款式(圖片來源 IG@harbourrunners)。

Janji

美國品牌,2012 年誕生,”Janji” 係印尼語,promise 承諾咁解,但佢做咩承諾呢?品牌希望通過跑步讓大眾可以接觸淨水(又係環保公司),所以每張訂單嘅 2% 收益都會用番嚟支持為品牌每個季度系列提供靈感嘅國家淨水項目。

其 logo 就係由一個地球嘅正弦地圖投影演變出嚟,象徵著世界係相互聯繫。

SS22 同印尼爪哇 Greeneration 合作,FW22 同智利 Fundación Amulén 至 SS23 同 GWP-C 合作為加勒比海國家出一分力。可見品牌用心為各地出力,網站則以 collection 作區分。

如 SS23 Carribean 風格偏向樹木,海洋色系。
FW22 智利則傾向 earth tone。
跑步背心、短褲等採用一款叫 AFO(AirFlatOut)嘅彈性物料生產,以快乾、排汗及回收布料為賣點。

SAYSKY 同 Janji 暫時香港未有代理引入,始終運動品牌競爭非常之大,就如專注瑜珈嘅 lululemon 都有開發跑步系列。

希望大家除咗大品牌外,細品牌亦有好多可取之處,值得大家留意及支持。

Janji: www.runjanji.com

華哥不專業鞋評 – On Cloudboom Echo 3

之前一直試 On 嘅跑鞋都喺一啲慢跑款,未有試過比賽鞋款,今次收到呢對 On Cloudboom Echo 3,有種眼前一亮嘅感覺。

On 嘅第一對碳板跑鞋 – Cloudsurfer 2010 年面世,當中有 TPU 同碳纖維唔同物料作為板材。而去到今代,物料上已經進步咗唔少,因為 On 喺推出前已同運動員一齊研發;喺唔同嘅練習、比賽都有亮相過。

鞋面喺用咗一塊高科技嘅編織布料,除咗透氣性高之外,仲好薄。大家唔好以為佢薄就好易爛,其實都好堅挺(一般嘅跑鞋網面如果好薄,都會易爛)。

鞋舌面係一塊好薄、軟嘅薄猄皮薄棉,再喺面上額外加咗兩塊軟薄墊,減低長時間跑步鞋帶對腳背嘅壓力。而鞋帶有啲膠質,係希望增加磨擦力,減少鬆脫嘅機會。而雙層鞋眼設計俾唔同腳背⾼度嘅用家用嚟調節。

⽤咗 Pebax 材料打造最新 Helion HF 超級泡綿⾼性能中底,除咗提供輕盈緩震之外,仲提供極好嘅回彈。而 CloudTec 只喺前面,後面只保留三個細細嘅空間(同慢跑款嘅大粒 CloudTec 好唔同)。

利用三明治結構將全掌碳纖維速度板 Speedboard 放喺兩層 Helion HF 之間,以提升推動⼒。鞋底前掌用咗⼤⾯積橡膠外底,喺離地推進嗰陣提供更好嘅助⼒,後踭關鍵受⼒位置都配置咗輕薄防滑嘅橡膠墊。

一對比賽鞋未必可以捱多過 2-3 場比賽,我相信呢對鞋就可以跑大概 4 場馬拉松,而過咗 4 場賽之後,以佢嚟作為練習鞋都好唔錯。但如果唔係經常比賽,或者未有興趣比賽嘅朋友,就未必建議買呢對,個人覺得反而 Cloudmonster 可能會更好。

連賽應如何應付/部署?

今年年頭 COVID 後,終於復常及來到跑步的賽季。不同品牌、機構舉行的比賽都排著舉行,有山賽、路賽、5k 到全馬都有。

不少跑者都有機會「連賽」即連續兩周報名兩個賽事,甚至到國外連跑全馬拉松。一場出盡全力的比賽對身體的消耗很大,但一些跑友又不願意放棄比賽的機會。如何安排就顯得很重要,若果安排不當,會容易引致傷病風險。

「連賽」的心態

兩週兩場賽事,一些跑者是抱著完賽即可的想法,不以衝擊成績為目標。這類跑者建議在比賽時採用「完成就好」的心態,在能力範圍內舒適完賽即可。特別是第一場,一定要感覺留有餘量,跑完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損傷。

甚至可以選擇一些緩震款跑鞋去參賽,不要抱著競速心態。不過要留意的是,雖然速度不快,但連續長時間的奔跑,還是會對身體造成消耗,最好確保在第二場比賽前肌肉已經沒有酸痛感。

 

另一部分跑者的參賽心態是每逢比賽都希望「衝 PB」,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跑,這種情況下,第二場狀態肯定會受影響。如果你剛好兩周都安排了比賽,建議選一場作重點目標。

如果第一場比賽已經出色發揮,達到了目標;第二場就可以抱著輕鬆跑的心態去完成,並當作一堂 LSD 訓練課,不追求成績。
另一種情況是,第一場比賽或許因為狀態、天氣、爬升等原因發揮不佳,建議後半程「hea 跑」地慢跑完賽,給第二場比賽留出體能。

「連賽」的休養恢復

兩場比賽中間的一星期七天,其間的調整恢復就非常重要。就算是精英跑手在規律訓練下,可以於每周末安排一個 20-30 公里距離跑步,但比賽日的量和強度,都是會超過了訓練課的負荷。

如果每場全力輸出又不注重周中的調整,很有可能兩場比賽都發揮不佳,甚至影響後期的訓練。

休養又不等於完全停跑,這樣反而不利於恢復。慢跑其實是一種主動恢復,對身體的恢復比完全躺著效果更好。大眾跑者可以參考心率低於 140、每次一小時以內的慢跑。

通常周日比賽,完賽後的頭兩天以慢跑恢復為主。周中安排一些 400 米或 800 米的 interval 訓練,讓身體保持一些速度感。這強度課應該安排在周三或周四,讓身體有周五、六來恢復。

以下是一周中調整訓練計劃課表,可作參考:
週一:休息
週二:40 分鐘慢跑
週三:休息
週四:4 x 800 interval + 20 分鐘慢跑
週五:30 分鐘慢跑
週六:休息
周日:比賽

除了用慢跑去做主動恢復,也可以採用按摩或拉伸等方法做身體恢復。此外要注重飲食,多補充蛋白質和碳水。最後是要有充足的睡眠。

「連賽」要選擇賽事

建議跑手們選擇某些比賽以訓練的心態去跑,既能滿足想去比賽的熱情,又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傷害。

如果只是為了跟跑團朋友一起去參與不同賽事,可以選擇參加半馬 / 10k,兩周兩個半馬,或者兩周一個半馬 + 一個 10k,這不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

馬拉松與人:Jade 金沢馬拉松

My first marathon
Gun time: 3:24:02:
Chip Time: 3:22:02
⌚️: 3:19:39(睇最後就知點解🤣

158日的訓練,1680km堆砌的神奇42.195km
由打算上馬時嘅目標 Sub4 到想 sub345再到加入 adidas SpeedSquad phase 1 練習後有信心目標 sub330

訓練中後期又好想挑戰下自己,偷偷將目標改 sub325賽前又衡量咗一下自己嘅能力好想試下sub320!(事實係自己能力真係未夠🤣🤣

初馬大成功,最多謝嘅係我「背後」嘅男人 @hin_mau,報埋名同我一齊練習、一齊去跑機票、交通、行程等等都幫我安排好等我安心工作同專心練習知道我嘅目標諗法由練習到比賽都由我自己闖,默默地支持我
(都有苦口婆心勸我唔好俾自己咁大壓力)

講返比賽
落到場真係腦裡面凈係記得個句:「唔好開快」,只記得頭半段唔攰係正常,同埋邊個位要補給加上有 @woodeewoodee @wong_tai_wai @kidult_halu 帶住走,信心大好多!佢哋提我埋水站,好彩學得快,經過頭3個水站嘅練習之後埋水站都唔緊張又拎到水,係辛苦幾位忍受我成日跑跑下就拎張紙巾出黎抹鼻涕,haha😂

話咁快就過完傳說中嘅最難頭 14K, 但都保持到均速去!到 21k!好認真地去感覺自己攰唔攰,ok!狀態都唔差,笑得出,回應到周邊打氣嘅人

保持均速,希望應該問題不大呀但跑跑下見到 @hin_mau 喺我後面係咩玩法?係中途去大?定係整親? 擔心了很久!!!!

全程好專注地跑,望下隻錶欣賞下風景靚,好多可愛小朋友熱情打氣有三段路,跑跑下聽到有人嗌:Jade 加油,唔知係邊位朋友仔, 謝謝你啊!!!!
跑跑下又有個係後面追住嗌:加油啊 adidas 加油!收到晒!🫡🫡
28k左右,突然覺得頂趾,同自己講唔緊要㗎,keep 住去,好快到終點了

再前小小…點解咁多上落斜㗎?點解要上橋㗎?Ok 搞得掂嘅…
終於到差唔多 35k 位置,上緊暗斜@hin_mau 喺後面追返我,終於可以放心了

走完呢段,突然感覺到髖緊咗一下,心想不妙隔一陣感覺到膝外側痛了無意外,係中咗 itbs,灰咗!

唯有不停同自己傾計, 又唔係無痛過,好驚咩?跑完飲啤酒啦
重新振作起來,只要體力同精神都還在,忍耐下、跛下跛下就到終點了
於是靠住意志盡量唔好跌太多速地跑
唔小心望到自己隻錶,40K@3:09:XX,開心嘅,即刻精神返小小
強撐落去勉強都可以 sub320

再前小小…點解大會牌係顯示 40k???

原來我 7 咗,掛住睇錶距離完全忽略左大會距離同時間因為自己蠢豬,又灰咗一下,真係又嬲又好笑
最後 3k,開始感受到真的攰了核心 hold 唔到了最後 2k 好似跑了 20k 咁耐。衝線永遠係最激動嘅

嗰下,原來過往練習嘅辛酸、後段嘅腳痛自己蠢豬事件嘅委屈係會全部一下爆發出嚟!未激動完就有個當地記者隊咗部機嚟話想訪問,好彩有 Hin 接住咗我,無俾人影低我喊包樣😭
最後…賺了自我挑戰嘅成功同喜悅賺了崩壞嘅 itbs;仲有兩隻腫三日嘅腳趾公 & 波子骨(已經好返)


繼續投入練習,下一場馬見!

馬拉松與人:Davis Garmin Run Asia Series – 2023 Thailand Half-Marathon

好耐無跑過半馬,好想將封塵7年嘅紀錄改寫,加上原訂下半年會去一次曼谷,所以便造就了這次曼谷半馬(當然要感謝 Garmin marketing 的安排)。

由於天氣炎熱,大會安排 4am 開跑,我們要 3am 到會場,和 Garmin Thailand Pacer Team 合照、熱身,便準備上線,我們被安排為 Elite runners,被帶到最前排和特邀選手一齊起步。一開始已提自己要保守點, 因天氣實在太熱,28-31 度, 熱和濕係我弱點,今日「開正我個開瓣」!

頭 5km 20:58,4:11 披, 感覺已經想跳船,但一早將目標設為 Top100(有枕頭), 同自己講試下慢少少, 之後 5km 22:12, 跳船嘅念頭不停在我腦海裡出現,係!好辛苦、好熱,散唔到熱, 試下跑慢啲,就係咁,不停在辛苦與小小辛苦之間遊來遊去。

每個水站都飲水加淋頭,好彩多水站仲要有冰水, 係冰 + 水!10-15km 連個 form 都開始散,不停同自己講,可以再慢啲,但個 form 一定唔可以散, 呢 5km 用咗 22:34。

剩下的 6km keep 住個 form 努力地不掉速,1:34 完成, 雖然不能以原訂目標完成, 但心跳平均 178,最高 200,這樣也不放棄,還能 PB,已算超額完成了。心沒有放棄,身體就會跟隨。

多謝各位, 無論 FBIGStravaGarmin connectAdidas running like過我嘅朋友, 你們每一個 like 對我來說都是一份鼓勵,是你們成就今天的我。

多謝 Garmin 兩位 marketing,不經不覺在這大家庭已兩年,希望將來一起經歷更多。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同, 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會發光發亮,讓其他人看到你的存在,讓人生變得精彩

大會篇 – 點為之一個好嘅比賽?

Garmin Run Asia Series 2023 泰國站分別有 5km、10km 和半馬,雖然規模較小,報名人數不多,但很多 detail 都值得香港學習。 比賽的地方是一個奧林匹克場館,之前一天嘅 Expo 也在這裡。雖然並不大型,但由攞選手包、不同打卡位,到 21km 板上找自己名,各運動品牌的攤位和一些遊戲攤位都一絲不苟,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即影即有攤位,一張貼紙相上有三張相, 即影即有, scan QR code即時可在 google drive下載!

到比賽當天,零晨 2am 所有嘢已經準備就緒,這邊的 Garmin Pacer 亦準備好,不同的配速小隊亦綁好不同配速氣球。最勵害竟然有熱食,簡直係曼谷「夜繽紛」!

賽道沒有完全封路,所以動用了很多人手。影相位超多,由於天仍黑,大會安排得十分周到,當你見到前面有兩盞大射燈,即是說攝影師已在燈後埋伏了。水站亦很多,開始時每 2.5km 便有一個,之後更有運動飲品、香蕉和 gel。最窩心的是冰水,每杯水入面都有大量的冰,雖然 4am 開跑,但還是非常炎熱,這些水站的冰 + 水真的很重要!

跑完後基本完賽牌、完賽衫、水、蕉都沒什麼特別,但到出口位竟然又有熱食(燒賣皮雲吞、叉燒、燒肉、沙爹串燒等),仲有雪糕!比賽頭 1/2/3 有獎係基本,但 10km、半馬 Top 100 都有個枕頭, 呢個真係勁,勁開心皆大歡喜!

完賽後即時 scan 號碼布上的 QR code 便立刻知道自己的成績!厲害?未算, 完賽即日 FB 官網已有比賽相片連結 只需 upload 一張有你清晰頭像相片,人臉識別系統就即時把所有比賽相片送上!Package for all photo –  THB535 連手續費, 跑半馬都有 233 張相, 全馬咪過千!

最後恭喜隊友謙組別第一, Kanok 組別第三, 而我組別 12。 讓我們一起期待 12月31日 Garmin Run Asia Series 2023 香港站!

帶您走到台灣最高峰 玉山 – 準備篇(2) 文件、食宿、交通

承上篇帶您走到台灣最高峰 玉山 – 準備篇(1)〉若排雲山莊成功中籤,你的玉山之旅已經邁向成功一大步﹗

之後便要開始準備登山文件、山屋膳食、登山前一天住宿、交通其實也要花不少功夫。在這準備篇 (2) 中,讓我們逐一分享。

1. 登山文件
申請入住排雲山莊後,大約會在預定登山日一個月前收到抽籤結果。記得留意電郵,因為所有通訊都是透過電郵發出。成功中籤者會收到玉管處發出的「中籤通知」,以及「排雲山莊使用規費繳費通知」2封電郵。記得3天之內要繳交費用確認名額。

另外,還要申請2份文件,並列印出來:
入園許可證(登山前5天至入園當天間下載)連結
入山許可證、人員名單(最遲登山前3天申請)連結

登山當天,帶備以上文件以及身分證明文件正本,然後到排雲登山服務中心報到。
(左圖)塔塔加遊客中心旁是警察局,先把入山許可證和人員名單投入信箱。 (右圖)排雲山莊的飯堂和晚餐清單。

2. 山屋膳食
排雲山莊提供訂餐和睡袋租借服務,務必要5天前訂餐。雖然訂餐指引是要先付款,但是管理員知道我們是外國遊客後,便讓我們在山莊到付。

排雲山莊塔塔加餐廳網站

我們是21夜的行程,所以訂了第1天的晚餐、第2天的早餐和第2天的午餐,並租用睡袋。個人建議,第2天訂早午餐比午餐更好。因為上午11時前下山為佳,預留足夠時間回到塔塔加登山口;從排雲山莊下山,一般需要4-5個小時。

3. 登山前一天住宿
登玉山前一晚,比較多人會在東埔山莊住宿,因為與塔塔加遊客中心距離相近,僅2公里;缺點是設備比較簡陋,需要多人同房,而且先到先得。我們覺得爬玉山前一天,還是住得舒適一點好,所以便住了另一間叫「GO比爾」的民宿,絕對是正確選擇。
東埔山莊網站

GO比爾民宿 – 這家民宿在南投信義嫏,距離上東埔停車場約1小時車程。雖然不及東埔山莊方便,但是可租住獨立房間,清潔舒適,而且老闆娘超好客。若需要晚餐、早餐,記得及早通知。

我們沒有成功訂到晚餐,但老闆娘十分友善,主動提議載我們到附近的市中心買晚餐,還推介了一家很好吃的小店。
GO比爾民宿專頁

(左圖)GO比爾老闆娘推介的很好吃小店。 (右圖)第二天的早餐更是不得了,有傳統台灣蛋餅,以及香噴噴的手沖咖啡。

4. 交通
這是最頭痛的部分。我們最後決定用比較省時,但是較昂貴的方法包車。我們共坐了4程車,司機大部分都很好人。特別是我們在下山後,離開玉山的那程車,因暴雨我們比預定時間多花了差不多1小時才回到登山口。我們多擔心司機會不等我們,但當在停車場見到車還在,差不多感動到哭出來。
訂車網站

登玉山的準備功夫其實挺多。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沒有聘請導遊去海外爬山,故花了不少時間爬文。若大家成功中籤,記得要及早準備了﹗

(左)Avis@Hikipedia;(右)Kylie@Hikipedia
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