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avatar

About Running Susan

長頭髮唔一定係女人;教練唔一定只係識教跑步!

New Balance FuelCell Propel v4 快慢皆宜 性價比高

FuelCell Propel來到第四代要開始走中高價路線,在中底置入TPU片使之成為FuelCell SuperComp Trainer的入門版,中底物料到跑感也有升級。

具少許張力的網布鞋面簡潔,除品牌logo外沒有其他搭帶,相信腳掌闊的跑手都會合穿。鞋領後端的翹尾與SC Trainer v2相呼應。

31mm中底物料與SC Trainer v2一致,大幅提高性價比。上下兩層FuelCell中間夾有全掌TPU板,可以穩定中底及鎖住MTP joint,但彈性較高;TPU板在中掌向兩邊延伸,為中掌提供額外lateral stability

跑後感:
第一點要提鞋重,焦論是官網或各大小鞋評網站大都標明10.6oz/303g,只有runningshoesguru實際磅過,只有9.7oz。但筆者實穿上腳,認為甚至更輕。

FuelCell物料軟身,慢跑時明顯感覺到落地時的deformation,但鑑於物料不厚,只有31mm,不會有supershoes的不安定感。TPU板可動性高,只為前掌帶來非常輕微的抗扭性,十分適合慢跑。

而高速跑時,較低落差有利更快將重心轉換到前掌,輕微上翹的前掌亦有利前推的發生。TPU板rocker effect比在Supercomp Elite明顯細,好處是適合更多入門級跑手,另一方面也可在更高速的慢跑練習及變速跑中著用。

前掌空間鬆動,估計就算是腳趾較厚及前掌較闊者都不會感覺太束搏,針對慢跑特別是時間長的話,屬理想設定,但如果涉及高速跑動則未必可以配合中底的靈活性。鞋舌及鞋領比一般racing flat厚身,日常慢跑舒適感高,高速跑都不感笨重。透氣度方面也沒有甚麼大問題,單看透光度可以接受。

總結﹕
作為SC Trainer v2的入門版,價錢減半但物料沿用高等級FuelCell,雖然簡潔的鞋楦使它定位有點模糊,但overall Propel v4的性價比其實非常高。輕巧靈活性高的中底使它變得快慢皆宜,一方面可同時用來作速度及日常慢跑訓練,另一方面快慢跑手都可儲備一對在家作萬用鞋。

Weight: 9.7oz(from runningshoesguru)
Stack height: 31/25
尺碼: 正常偏闊

高手之作 norda 002

源自加拿大Montreal的norda最近推出新型號002。據創辦人表示,001與002是共同開發,它們不應是新舊之分,更應是互補關係。

002從面到底都與001採用相同及最高級基礎物料,但用法不同。002鞋面繼續採用一體成型無縫式Bio-Dyneema超高分子聚乙烯 – 一種比鋼的抗拉力更高的纖維。這種既輕、透氣而強力的物料在避彈衣、帆船帆及其他輕量登山裝備上都有應用;002的鞋面網布織得較輕透,以配合其貼地山跑鞋定位。

001一樣,002鞋面前後內外側都有包邊,鞋領是傳統軟墊式,意味包腳度十分高而且很舒適。作為一對山鞋,反光detail位必不可少,鞋面有三條搶眼的反光條子,分別是Montreal三座大山:St. BrunoSt. HilaireRougemont天際線的勾劃。

中底仍然有外底大師Vibram最新科技Vibram SLE(superlight EVA),厚24mm,延伸到前掌20mm的stack height。外底大師不用多說都會包辦外底,外底是Megagrip Litebase,耐磨抓地性不變但更輕,不計5mm lugs只有1mm厚。

中底厚度不計鞋墊只有19mm,加上eTPU鞋墊則有24mm,是轍頭轍尾的賽鞋級數,中間沒有任何板材或其他物料。結構就是少許回彈的鞋墊>輕薄的中底>輕透而抓地外底>地面。正如創辦人Nicholas Martire在《Hypebeast》訪問中所述,002不會跟隨大潮流去作高stack heightsupershoe,而是一對真真正正越野運動所需的反應靈敏跑鞋。

為了測試002norda香港代理邀請了約30位本地精英級越野跑手於伯公坳完成兩項挑戰:140分鐘內上鳳頂 220分鐘內落昂坪,其中鷹鷹更以26:09擦新Strava上的路段all time紀錄。筆者有幸獲邀成為002香港試鞋活動其中之一 人。

筆者認為這是一對真正跑山鞋:有路感而保護性高,24mm厚的中底路感十分明顯,跑過一切崎嶇不平的岩石表面或泥氹都可感覺到。有賴厚厚的eTPU鞋墊,平路跑時都可感到少許回彈性,就好像使用了super-critical foam一樣;Vibram外底提供traction同時阻隔尖石的傷害。

更低的前後掌落差也奠定了它高水平的定位。一般速度快的跑手其實用不了太多heel-strike,而加厚的鞋跟其實也沒有帶來更多推進力,反而太厚的後跟是負擔,因此高手喜歡的跑鞋多是低落差。002的前後掌落差只有4mm,跑步時可以輕鬆使用中前掌落地而後跟不拖泥帶水,而更寬廣的前掌令這件事發生得更自然。

今次002在鞋領上特別下了工夫,厚度中等,與一對performance trainer差不多,在鞋帶拉緊後可以感受到鞋踭緊貼腳腕,有利在山路中作出多角度跳動。

雖說profile上這是一對快的跑山鞋,但中底闊度較一般快跑山鞋寬廣,中底的闊和窄本身沒有優次之分,視乎個人需要。表現上更窄的中底一般會較靈活;闊則在平路跑動時更穩定。norda的面向是更長途的跑手,使用更闊中底取其穩定性都十分合理。

試鞋當天正值雨天加濕地,Vibram外底在沙泥地面一般來說沒有問題,踏中有積水的泥氹就算有橫移都很快可以調整;落山時平面石階較多,有擔心高速落山時會有跣腳,幸好002沒有令人失望,鳳頂落到昂坪只用了14分。

最後是外觀。Dyneema面料已經強到不需要外加搭帶,簡單的線條及黑白色為主調十分易襯,有強大功能但外觀上又十分低調,與近一兩年機能風打扮不謀而合,令002同時化身潮鞋,老實說你在潮鞋店見到它的機會率反而高過一般跑鞋店。

總結:norda 002是一對以以最優質物料及最簡潔剪裁製成的高手之作,它可讓跑手盡情感受地面但又可以抓地、防磨及防尖石去保護跑手,適合具一定經驗的跑手作各種距離的山跑。norda創辦人Nicolas表示希望製作一對跑山鞋中的保時捷,功能可靠而且有點奢華,這點筆者沒有補充。

weight:9.4oz
height:24/19mm(連eTPU鞋墊)
尺碼:偏小,如打算跑山用,強烈建議試大半號

asics豪華功能集合之作 Superblast

在跑鞋的產品分層方面,asics可算極致。由最薄底的DS Trainer到GT1000、GT2000、Kayano,還有海外才見到的GT3000,基本上可供選擇的型號不是一個消費者在一時三刻可以處理。(當然,選鞋方面當然要到有信譽的店鋪由有受過訓練和經驗的店員指導)

早前推出的Novablast 3大受歡迎,一來以保護性跑鞋起家的asics造鞋技術與Maximalist風潮十分契合,二來asics也勇於將不同物料引用到不同跑鞋上,以撞出不同感覺,很多跑手都表示十分欣賞。

繼在Novablast 3上使用Kayano的FF Blast+後,今次asics以Novablast為藍本的跑鞋上大幅度使用Metaspeed的FF Turbo!中底更厚達45.5mm,但重量比Novablast 3輕。看來FF Turbo的確省下不少重量。

外觀上,Superblast與Novablast 3同出一轍,巨型而且向外伸張的中底極具注目度,中底兩側都會見到以日本摺紙藝術origami為主題的線條。外底皆有具肌肉感的分割,asics聲稱這種線條可以加大「跳彈床」(trampoline)感覺。兩對鞋鞋領相約,屬中等厚度。

不同之處是Superblast在FF Turbo下面有一層薄薄的FF Blast+。如此薄的FF Blast+相信不會提供太多額外吸震感,但估計可以:1)為較硬身的FF Turbo調和一下落地時的衝擊感,及 2)防止FF Turbo直接觸地以加強耐磨。

鞋楦方面使用獨有的橫紋網布,與Novablast 3的單絲網布不同,比較下Superblast的鞋面彈性較低,感覺似一眾Metaspeed,乾乾爽爽的。顏色採用內外側漸變色(好鬼型呀),一幅式鞋楦兩側沒有其他補強,但內裡連接到中底的wing tongue鞋舌可能提供少許額外包覆。後跟位有pull tab,方便穿著。

試後感:
為試Superblast,Susan跑過約80k,由日常慢跑,到接近threshold pace的Tempo及gym後鬆腳都有試過;也試過快跑,但鑑於中底厚度實在有點誇張,快跑時腳腕易有大擺動,不太建議。(Runningshoesguru有推介它其中一個用途是speed training,但Susan還是不建議)

其45.5mm的中底不是省油的燈,一穿上覺得自己長高了!之前著Prime X太軟也有不穩定感覺,Superblast中底大部份是FF Turbo,感覺偏硬,跑落感覺不會過份地cushion,加上鞋底橫距較寬廣,穩定性算幾好。

也許是底層FF Blast+發揮效用,也可能是沒有carbon plate,Superblast比起Metaspeed明顯軟一點,而又比Novablast偏硬一點。中底厚度始終相當厚,從地面來的衝擊感基本上完全被filter。鞋頭的上翹角度大,每次落地時你都很清楚鞋的geometry正把你的重心誘導往腳尖方向,但沒有carbon plate的存在,推進感又的確沒Metaspeed那麼明顯。

有一次跑步是在微雨中,Susan認為Superblast比Novablast防滑性優勝。明明中底接地一面及外底都一樣;鞋面的透氣性雖沒特別persuation,例如是透氣孔又或是厚薄差別,但整體沒有投訴位。反而wing tongue有少許不夠貼,鞋舌在跑完5公里左右會微微向前移,Susan認為鞋舌在這個較薄的情況下很難避免不貼服。
鞋楦空間充裕,腳闊腳厚跑友都覺得適合。(Superblast沒有提供2E選擇的)充裕空間加上45.5mm中底衍生一個小問題,就是轉彎或出現路面小凹陷時要小心點,不然較易扭到。幸好Superblast的中底不算超軟,較好控制。

總結:
Superblast是一對混合了Novablast及Metaspeed的maximalist trainer,它十分輕,吸震力適中,反應不俗,除鑑於厚度問題,跑速度及過彎會有時帶來不安,使用沒有置入任何板材的Superblast在平直的路面上作慢跑、Tempo run以至步速慢過3分30/k的長距離比賽,是一個爽快但偏向豪華的選擇。

性價比更高?Asics Magic Speed 2開箱速評

新的Magic Speed 2今次是全掌碳板(上一代是半掌),整個silhouette都跟Metaspeed Sky/Edge+十分相似。中底使用FF Blast+,是高階練習鞋都會見到的中底物料,在Nimbus 24和Kayano 29都有使用。

Shoes spec:
height: 31/24(7mm drop)
weight: 8.1oz

比起Metaspeed Sky+,今次使用的FF Blast+中底較軟一些,用來做高速訓練以至threshold pace訓練都很適合。而對於大部份人來說,用作平常10公里到馬拉松比賽都沒有大問題。

鞋楦除了使用厚一點點(真是那一點點)的面料外,形狀及感覺都跟Metaspeed沒分別,同樣地透氣,可以預期將會更為耐用。

鞋舌一樣是厚一點點(真是一點點而已);然而外底可說是沒有分別。全掌碳纖維板可有效減少動力流失,亦令中底十分穩定。

今次Magic Speed 2的定價只售$990,在好接近的路感下,相對Metaspeed Sky+的$1,690,性價比簡直是瘋狂地高!

隨後將會送上實跑報告,留意!

拉力越野鞋最速體驗The North Face Flight Vectiv X Elvira

The North Face Flight Vectiv近期推出新顏色,性能不變,但由西班牙畫家兼越野運動員Fernando Elvira加持,在鞋上配上對比分明的線條及由山野啟發的小圖案。

TNF做山系產品Susan細細個就識,近年銳意建立的一個高性能跑山鞋系列「拉力越野鞋」Vectiv,強調所有Vectiv中底都可促進推進性,有如Rally賽車的Turbo裝置一樣,提供額外推進力。大部分型號都針對速度較佳的跑手需要而設,例如有Vectiv InfiniteEnduris 2(講鞋同漫跑達人有寫),而今次Susan負責試最高級型號Flight VectivFlight VectivEndurisInfinite一樣,中底都有板材,Flight Vectiv的是碳纖維而且鞋楦有Matryx® panel,因此屬最高級別。理論上它是定位最快的一對,供精英級數跑手在長途山賽(例如是40100公里)都可有穩定高輸出。

實跑試後感:

知道Flight Vectiv快跑比較出色,Susan都特地不用來行山,只挑選平路為主的山路試鞋。當中在畢架山山腰的尖沙徑+麥理浩徑跑過三次,中間包含上落樓梯、柏油路面引水道、小溪碎石交錯的狹窄山徑及寬廣好跑的林路。總的而言,Susan想講,隨著與鞋的契合度一路提高,跑出的時間也愈來愈快,但力竭程度沒有提高。

引水道的平路速度較快,可達5分內/公里,這個時侯Rocker滾動中底感覺最明顯,落地時最先著地的是腳掌中段,而不是平常跑鞋的鞋踭位置,這個設定使得跑動時更早可以出現重心前移,這有點像Fuel Cell TC。不同的是Flight Vectiv中底物料會好像以前的EVA中底跑鞋,實在而且承托力紮實,畢竟除了平路馬路,在山路不可能使用那些很不穩定的物料。

上紅梅谷一段有頗斜的樓梯,因為長期被大樹覆蓋,因此濕度很高,地面都長期有點滑。Surface Control™外底應付有餘,就算落山時速度快一點都沒有不安感覺。

由引口道上尖沙徑有一小段路短短200米路段,卻已經要爬升70米,又斜又爛,Flight Vectiv比較疏的顆粒加上物料比較軟身,在這個路段都可以靈活走位,在厚底山鞋上找不到。

上到尖沙徑,完全是九曲十三彎狹窄山林小徑,Susan表示很放心用Flight Vectiv的前掌觸地感強而且實在,給予了很大信心做全速奔跑,那怕是突然有急彎、或小石,或馬騮,都可以即時作出反應。

特別喜歡前掌與中掌Matryx® panel的配合。之前Susan跑山多穿AltraTopo,習慣寬廣的前掌可完全伸長腳趾,Flight Vectiv無疑比它們窄身一點,可前掌的針織卻給予足夠彈性去遷就蹠骨的形狀,更重要的是,在前掌摺曲時,鞋面壓腳面的情況不會發生。另外,內外側Matryx® panel給予中掌莫大的包覆性,這是一對強調「速度」跑鞋不可或缺的。順帶一提,這兩片panelKevlar® polyamide構成,避彈衣物料,高度耐磨抗拉扯而且散濕透氣,區區踢石或樹根都不足以構成破損,「知佢咩料」啦!

試之前有想過碳板會好像平路的supershoes一樣硬,擔心會影響山路上的靈活性。今次Flight Vectiv的碳纖維板比較軟身,類似adizero Procarbitex,可以容許更大角度屈摺,因此可以理解在Flight Vectiv的碳纖維板是作穩定及rockplate多於大家平時理解為平路的supershoe用途。3D碳纖維不單在中底上一個面運作,也有向Heel Counter上翹,為腳踭提供更大承托,可惜Heel Counter裡面對Susan的腳踭來說有點太闊,未能完全發揮杯形結構的優勢。

最後一提,今次與畫家兼越野運動員Fernando Elviracrossover,絕對令此對山鞋生色不少。一來Fernando本身都跑山,二來他表示整個project的靈感來自Mont Blanc一帶的越野體驗,三來配色與平常的山鞋有鮮明對比,所有元素都與「跑山」完美配合,無違和感,讚!

總評:Flight Vectiv是一對高性能越野跑鞋,強調高速、靈活性及更有效率的步伐,適合強調路面感覺而且喜歡在山野之中風馳電制快速奔跑的跑手。另外,中底orgogentic設計及軟身的外底在一般柏油路面都能應付自如,如果比賽是山路平路混合,Flight Vectiv會是一個十分好的選擇。

The North Face Flight Vectiv特性及功能:

  • Vectiv中底促進前向推進
  • 3D碳纖維板一方面提供多角度穩定性,同時減低能量損耗
  • 自家研發Surface Control™外底有3.5mm深坑紋,平衡抓地與靈活性
  • 前楦使用針織結構,集彈性、舒適及透氣一身
  • 中楦使用Matryx® panel,高度防磨而且耐用,亦保持中掌穩定
  • 鞋領採用襪套底,時尚又減省了鞋舌。領內有小小軟墊加強包裹性
  • 中底採用雙密度物料,輕身而且回彈性強
  • 重量:10oz
  • 前後掌落差:6mm34/28mm

DESCENTE 3對季度重點跑鞋

提起跑步鞋牌子,大家未必第一時間想起日本牌子DESCENTE,不過近期卻十分積極,一口氣推出3對不同跑手面向的跑鞋,由精英級全掌碳纖維板到輕鬆跑型號都有,而且每對都能交出不錯的成績。先評快中慢皆可的Enerzite Super

Enerzite Super

重量:10oz 

厚度:約33mm 

落差:約8mm 

評測:Enerzite Super長中短快中慢皆可應付,屬一鞋走天涯之選。 

使用了Z-FOAMα的中底緩震有驚喜而有一定回彈性,可以用作日常慢跑以至快跑練習都游刃有餘。整體有點像Nike PegasusBrooks Launch 9,快慢皆宜。

前掌圈型坑紋加上小顆粒提供高度抓地性能,柏油路面到運動場泰坦地都表現穩定;heel counterTPU加固,使腳腕穩定。 

鞋領位空間充裕,如有需要快跑,腳腕較大幅度屈伸都沒有障礙;MONO紗前楦空間充足,腳掌較厚都應該不會感迫腳。

Enerzite Leap Lite Wire

重量:10oz 

厚度:約35mm 

落差:約8mm 

評測:熱身或慢跑專用,中底回彈性明顯而且耐用。 

鞋楦使用比Enerzite Super網紗強度更高物料,鞋身承托力更強。 

尺寸true to size,內籠空間比Enerzite Super更充裕,穿特厚跑襪都沒有壓迫感。 

無縫鞋楦在鞋身兩側及toe box位置都有補強,沒有為簡約而犧牲性能。

中底中段嵌入強化膠片加強抗扭能力,減低足弓受壓。配合馬蹄鐵型後踭補強,有利省力以作更長距離訓練。

SCF發泡技術中底物料既輕且回彈快強,有點像BrooksDNA Flash;跑長距離都可以保持步閥輕快。而且使用了大部分單車鞋都有套用的BOA免綁鞋帶,穿鞋脫鞋都十分方便。

Delta Pro Race

重量:8.5oz 

厚度:約39mm 

落差:約6mm 

評測:輕身、低落差、抓地、上翹鞋頭及中置 Delta Plate全掌碳纖維板,無一不是比賽鞋應有的設計。Delta Pro Race就是五公里到全馬公路賽締造時間之選,也可用作長距離節奏跑訓練(tempo run)。DESCENTE設計此鞋有做足功課。 

全鞋只有8.5oz,碳板鞋中是一個有競爭力的weight 

中底有35mm以上厚,也是一對長距離賽鞋常見設定。更厚的中底意味更高緩震,有助跑得更長時間。

外底比一般長距離賽鞋別具心思,加入了倒三角顆粒加強抓地能力;較窄的腳跟部分減省多餘重量,只保留剛好足夠承托的份量。 

全織面的鞋楦具高度彈性、透氣而且十分舒適,特別欣賞不對稱底鞋帶設計,之前在AsicsNimbus 13/14都有類似設計,鞋帶都偏側向外,令使鞋身內側承托力更強,也可免卻腳背壓迫感。另外,鞋舌及後跟有抽拉設計方便穿著,是值得留意的小細節。

Asics Metaspeed Sky+

去年春天asics推出旗下Metaspeed,正式加入maximalist長途賽鞋之戰,並以「同一鞋楦兩款中底」製作出兩款名為SkyEdge的跑鞋,分別服務大步距及高步頻跑手。今年4月,asics在西班牙的馬拉加舉辦了一場名為Meta Time Trial的活動,宣佈Metaspeed推出更新版本,當大家都以為是第二代橫空出世之時,新鞋只是在原有的名字後面加個「+」?

一整個五月在自己的IG上都不時po出各大小跑步pageMetaspeed Sky+的片段、相片及review,都不以為然。托asics HK的福,小弟得以在6月中旬都收到一對,更可以揀Sky+Edge+,今次我就選了Metaspeed Sky+,多謝多謝。但先旨聲明,鞋雖是他們提供,但不代表我不會「彈」的。

新版本在鞋楦上使用了Motion Wrap新物料,聲稱比第一代更具彈性,可配合跑手高速跑動時腳掌的移動。另外,不論是Sky+還是Edge+,中底最厚厚度都在國際田聯新規定可以容許的框架之下(厚度不得多於40mm)用盡quota,皆提升到39mmEdge+前掌有31mm,提供8mm落差;Sky+前掌更厚達34mm。我第一次開盒時都被它巨大的前掌震攝了幾秒。

「嘩嘩嘩嘩嘩,不得了!」(有無聲?)

直接去試後感:

事隔兩星期至今,共跑了40公里左右,當中包括一次開鞋慢跑及兩次fartlek(每課大概是四五次一至兩公里快跑配一公里慢跑)。試鞋的時侯我刻意將步頻收細,將步距稍稍加大,希望可以試出Sky+的真感覺。

好推,真係好推。

由於前後半落差只有5mm,前掌向上弧度好大,搖搖板效應得以完全發揮。每一次加速都輕易將步速推到我的「閥值步速」,有幾次無意中更推到比十公里步速還要快,這不平常,因為此等步速需要極度集中及刻意才能維持,著Sky+似乎不用。

5mm落差的設定對跑姿及小腿質素都有一定要求。起碼你不能是重度heel striker,意味你跑步時落地的位置不能離開你的質心太遠(至於幾遠先算遠就有排講)。而小腿要有一定力量及鍛練才可以駕馭這個設定,否則小腿在長時間工作可能會支持不住。這些我個人介紹多做Plyometricsrunning drills及跳繩。(退一萬步講,每個跑手都應該做)當你發現以上都似乎不是說你,可能你要考慮Edge/Edge+

鑑於我有刻意收細步頻,我感覺到整塊中底都有很平均的吸震力(Edge只後掌比較明顯),吸震力也大大提升。(當然,我上一次是試Edge,最厚vs最薄,contrast一定大)

中底物料FF Blast混合了尼龍,雖然energy returnVaporfly 4%一樣都有70%,但感覺韌一點,或者說returning cycle時間很短。我猜想,這對愈高速的跑手愈有利(因為觸地時間更短)。我又猜想,更高大的跑手會更享受Sky+

全對鞋最大的改變是中底前掌兩邊變得更厚更實,效果當然是前掌的緩震再推進的感覺十分強烈。特別在硬地上跑,與我上一次穿Edge的分別何謂是兩個層次。直路時都會感覺到兩邊都有支撐,過彎時安定感更高。

雖然總體重量由6.4加大到7.2oz,但不是輕易察覺的分別,整體仍然是輕到感覺不到。

鞋楦線條上沒有改變,只更新了物料。與上次一樣都是類近魚絲膠狀紗線配合類似棉質物料構建鞋楦,但新的Motion Wrap魚絲紗線比例似乎更高,用力拉扯會感到有多一點彈性。而外觀上透光度更高(看圖),預期也更透氣。補充資料,鞋楦是使用100%回收物料的,環保要加分。

外底沒有特別更新,只是前掌孔狀凹槽圓型變長了,相信對整體抓地力沒有改變。(事實上本身已經十分好)

總結: Metaspeed Sky+是一次完美化的過程,本質上沒有新突破,不過,cushion更強、中底回彈更高,兩邊穩定性更高,而重量增加也察覺不了,我覺得比起無誠意地改少少然後大鑼大鼓叫它作第二代,加個「+」更負責任,因為這只是在本身Metaspeed的基礎上為用盡40mm allowance而作出的更新。而其他,一個brand asics」已經解釋哂,我賣了10年跑鞋,你要信我,它總不會令你失望。

再次鳴謝asics HK提供跑鞋

Asics Metaspeed Sky+據說在7月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