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鞋實測 輕磅長課鞋 Asics GT-2000 12

論穩定型長課鞋,Asics唔只有Kayano,仲有GT-2000,兩者都有新一代接棒,筆者亦都試過,畀我揀,我會揀GT-2000 12。

唔只定位一樣,GT-2000 12Gel Kayano 30喺配置上都好相近,都係網層鞋面 + 全掌式FF Blast+中底 + 踭位內藏PureGEL,兩者喺緩震、穩定都同樣在行,不過實着感受都有幾明顯分別。

最明顯係重量上,官方以男裝US 9為例,Kayano 30GT-2000 12分別重303g270g,而筆者實測嘅US 7.5,就分別係267g238g,即係GT-2000 12Kayano 3012%

落地時,GT-2000 12會結實多啲,唔似Kayano 30偏向軟腍,相信與GT-2000 12嘅中底厚度與前後高低差都比Kayano 30少有直接關係(GT-2000 12嘅前後厚度分別係1725mmKayano 30就係3040mm),至於GT-2000 12PureGEL縮細咗都應該有關。

今次實測GT-2000 12,跑咗20km左右,包括一次8km長課,以及一次12km Tempo,與Kayano 30相比,GT-2000 12輕啲、提腿反應直接啲,所以速度表現會稍稍勝過Kayano 30

雖然GT-2000 12嘅鞋底配置比Kayano 12袖珍咗,但係穩定性與支撐性都好接近,不分高低,事關GT-2000 123D Guidance System中底布局,與Kayano 304D版本一樣,將整個鞋底面積大幅擴闊,無論係中前掌或後掌型跑手,都可以穩陣落地。另一方面,雖然GT-2000 12嘅中底內側中段並冇加硬,但明顯向外漲起,而且喺鞋櫳摸摸,就會發現明顯拱起咗,喺足弓位做到充足支撐。

用途上,兩者最在行都係長課,Easy Run亦都適合,而GT-2000 12會較易加速,所以唔只喺長課上可以跑快少少,甚至強度唔太高嘅Tempo都可以。另一方面,由於兩者嘅緩震有別,我會建議偏重嘅跑手選擇Kayano 30,非重磅者可以多啲考慮GT-2000 12

同場加映:Kayano 30實測重溫

支撐跑鞋的頂尖系列 ASICS GEL-KAYANO 30

ASICS GELKAYANO 30,我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啦。

KAYANO 是支撐跑鞋(Stability)的頂尖系列,即是主要針對扁平足或高弓足的跑手,提供腳內側足弓位的支撐。
KAYANO 系列在 30 週年的重要年份時間,在款式上作出重大的改變。

外觀看上去變化是非常的大,之前後踭外置的 GEL 緩震膠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 PureGEL 緩震技術。中底同樣都是 FFBlast+ 物料,用了約 24% 的環保材料。

相較於 KAYANO 29,中底厚度增加了 4mm,但重量卻並沒有增加太多。

官方資料提到的 4D Guidance System,是從時間、長度、寬度、高度四大維度出發,為跑者提供始終如一的穩定性。不過筆者沒太大懂解讀。反而感覺到以下四項特點:

1. 闊楦位令前掌穩定性增加。
2. 加大外擴角度,特別是後掌。中底有一個切角位,令鞋成梯型來引導落地時依靠腳掌外側。

3. 中底外側切割設計,上面打了不同小孔,更易壓縮外側來減少外翻。
4. 足弓支撐物料改變,以為是加硬了?錯了,反而是更軟但更彈。以回彈來減少足弓的壓力,完全是逆思考。

另外在內側亦加有 TPU 來加強支撐;其他部件都是偏向厚身(鞋領、鞋舌、鞋面等等),以穩定性先行。

Stability 跑鞋不一定是給扁平足跑手著用,筆者之前右腳外翻拗柴,使內足踝脛後肌肉發炎一直沒處理,脛後肌的止點就在腳眼,即足弓支撐位。在脛後肌沒有支撐下,原來是會導致足底筋膜炎。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扁平足和高足弓才需要穿着足弓有支撐的跑鞋,而筆者近期慢跑(只能慢跑)都著用 KAYANO 30,的確令足弓位得到支撐來減少筋膜壓力。

KAYANO 30 實際上腳跑動的感覺,是沒有其他 Stability shoes 的「硬」、「頂腳」感,這是給我最大驚喜的。

當然 KAYANO 30 的功能是用作慢跑鞋(而且相當舒適),但是速度提不上去,所以 Tempo 或更快的配速,就不應選擇此鞋。
若果想潮,就應該選 KAYANO 14 

用途:慢跑訓練鞋
內旋:穩定性
重量(size US9):303g
足跟差:10mm40/30
尺碼:Ture to size

3D級穩定 x 支撐跑鞋 – ASICS GT-2000 12

筆者因足底筋膜發炎停了課表一個月,只在週末 LSD,之前亦著用了保護性超強的 ASICS Kayano 30
針灸了好幾次,傷患開始痊癒,雖然跑鞋保護性可以減少,又想跑快一點配速,所以改為著用比較輕身的 ASICS GT-2000 12

GT-2000 12 代,算是次頂級的穩定支撐型跑鞋,是按照頂級的 Kayano 30  全新設計概念來打造。

GT-2000 12 搭載了 3D 引導系統,比起 K30 4D 少。上圖亦可以看到加有一小塊 TPU 去穩定後踭。少了的是足弓另加帶有回彈的支撐物料,GT-2000 12 只是用回 FF Blast+ 在足弓位置做工上加高作支撐。

GT-2000 12 K30 都是通過加寬外底和增加腳踭傾斜角度等細節設計來重新演繹穩定性;領口和鞋舌都是慢跑鞋設定,加有厚棉,主要求穩定。

中底物料跟 K30 一樣選用全掌 FF Blast+ 緩震材料,除了帶來更柔軟度來提高整體舒適性,還能為在跑動時提供更有力的能量反饋。

GT-2000 12 K30 一樣用了 PureGEL 緩震技術,不再有外露的 GELPureGEL 其實是很小的一塊類似硅膠的材料內嵌在腳踭位置內,比傳統的 GEL 膠體積更小、更輕。
其實以現時中底泡棉的質素,根本可以不用 GEL,特別是中前掌落地的跑手更加不需要。

腳感上 GT-2000 12 K30 輕身,對於中階跑手更適合。當然,若果需要很強支撐的跑手,例如嚴重受傷(即是之前筆者)、嚴重足弓問題、體重太高的跑手,就可以選回 K30。另外 GT-2000 12 的鞋面比較包腳,鞋楦修長,前掌觸地時的穩定性也更高。

最後一提,GT-2000 同時亦有潮著版 ▶️ GT-2160,如果筆者有就好啦!🤣 

華哥不專業鞋評 Asics GEL-Kayano 30

適逢今年係Kayano 30週年 – 自1993年開始主攻為偏平足或腳掌有過度外翻(內旋)問題而設計嘅一對厚慢跑鞋,而呢對鞋以足弓有足夠支撐為主 – 所以今代嚟一個華麗變身,除咗鞋型改咗之外,亦轉用新物料。Kayano 30係Asics第一對計算完整碳足跡嘅環保型跑鞋,利用環保中底物料同低碳製造,佢嘅碳排放量為10.7kg,低於其他品牌平均嘅14%,喺鞋盒同鞋墊上有明確標示碳足跡。

今代Kayano 30鞋面改用一塊工程網布,喺跑嗰陣透氣得嚟又唔會左右歪。佢腳踝位個包覆做得比較細緻同舒服,另外腳跟位有刻意加強支撐性,鞋踭內側邊高度會比外側高少少,應該係為咗加強內側嘅支撐。

中底改用FF BLAST PLUS ECO(環保概念中底)同將PureGEL放喺鞋内嘅後踭位,再利用4D GUIDANCE SYSTEM穩定系統,由寬度、長度、高度、時間4方面去改良。
寬度係加寬咗前、中、後掌,希望增加鞋底面積用嚟分散壓力。長度就係加長咗弧度引導重心轉移,減少足弓持續受力;高度係加厚咗中底,通過唔同嘅幾何設計嚟支撐內外側,希望有更好嘅緩衝。
時間就係指足弓位轉用咗更軟同更彈嘅物料(以前係用DUOMAXLITETRUSS去支撐,物料比較硬),目的係俾足弓更快回復到原位、減少足弓負擔。鞋底就用咗AHAR+膠增加耐用性。

呢對鞋喺著上去就已經覺得好柔軟同有彈性,唔似以前著慢跑鞋咁覺得好硬、好笨重。慢跑方面佢都算無可挑剔,當嘗試跑快小小,會發現佢都可以輕易控制到,同佢嘅外觀感覺有啲唔同。
當然跑到4分內/公里就會有少少吃力,始終佢定位係一對慢跑恢復同日常活動鞋,所以要求都唔可以太過份。呢對鞋我建議著嚟恢復慢跑同日常活動都好夠用。

Asics Magic Speed 3 2與3代同著比較

夏天訓練是重訓練強度(即是速度),整個夏訓的總運動負荷不是很大,但是訓練強度較高。教練的課表由 1M ▶️ 2k ▶️ 2M,一步一步將距離加長。
筆者剛完成的 2M 速度訓練都是著用 Asics Magic Speed 3,亦有試過鴛鴦著用 2 3 代作比較。

Magic Speed 3 最大改變就是中底用了兩層 FF Blast,跟 2 代的 FF BLAST+ FlyteFoam 不同。
FF BLAST+ asics 第二高階的中底物料,回彈和緩震只比競賽款 Metaspeed FF Turbo 低。

Magic Speed 3 採用了與比賽鞋款 Metaspeed 系列相同 MOTION WRAP 的鞋面,半透明網紗增加了包裹強度和透氣度,而且更輕身。

由於鞋面是白色,而網紗太薄的關係,襪子是需要配襯一下。

兩代外底都用了 ASICSGRIP ,是許多競速型跑鞋的配搭。
而為了減重,前掌外側移除了部分外底,做工較少見。明顯地預計著用跑手要多用蹠骨位做推進,但如有外翻就會很快磨蝕尾趾位置。

而外形上,Magic Speed 3 比起 2 代修長和包腳。

圖中所見,Magic Speed 3 的楦位亦比較窄。

筆者的課表大部份是 interval,有 8 x 300/最速訓練,亦有 7 x 1k 5 x 1M 相對慢的配速;最長的距離就是在跑馬地 10k tempo @ 445 配速。
大部份人著用 Magic Speed 3 後的腳感覺得比 2 代軟,但筆者鴛鴦著來跑,反而覺得 3 代較硬,應該是因為回彈的硬,而 2 代的緩震感覺較強。

當認真著回左右腳同一雙鞋跑時,明顯感受到 Magic Speed 3 的推力很好,衝刺時較慳力。始終 2 代回彈力較弱,而且會有部份力被吸掉的感覺。

在香港濕熱天氣下,跑完後代的腳掌和襪都一樣濕透。但 Magic Speed 3 鞋面的網紗吸濕度較弱,鞋身濕透後比 2 代輕。
Magic Speed 3 唯一問題是鞋面比 2 代硬,而且比 Metaspeed 窄。筆者腳掌闊,一定要著薄襪來配合 Magic Speed 3

筆者就曾在今年一月到三月整個馬拉松訓練時,都在速度課著用 Magic Speed 2,再配合 Metaspeed Edge+ 來比賽,所以對 Magic Speed 系列用作訓練絕對認同。
甚至乎,若跑手的比賽配速在 500 或更慢,沒需要碳板的強勁推動力下,亦可選用。

最後,Magic Speed 3 白色配 shocking pink 的顏色組合,顏值跟功能都是一樣高質。

asics GEL-KAYANO 30 極致穩定

asics的「Speed」、「Blast」系列,近期推出的各款型號都很有質素,也不斷為市場帶來驚喜;運動場上,真的見多了師兄師姐穿「Speed」及「Blast」各款型號衝圈慢跑,證明宣傳與產品質素/定價能夠相輔相成,自然會衍生好成績。
當然,asics也有一些長期發展的經典系列,就如以支撐及穩定性作主打的GEL-KAYANO,它亦剛好迎來第30代。

時下跑鞋眾多,就算質素再有自信,讓跑者能親自感受,是時下市場推廣的重要一環。
早前asics就與運動專門店Runderful合作了一次RUN WITH GEL-KAYANO 30試跑夜,讓參加者以5k路程感受30代的切實跑感,據聞試跑過後,有數位跑友已即時入手!

GEL-KAYANO系列一向以超穩定為風格,心水清的話,可看到品牌今次於中底部分,加入較多功能升級及改變,明顯更銳意將系列的穩定性特點,打造到極致。
中底物料升級為FF Blast Plus Eco,加入生物基成分,比FF Blast Plus輕量。中底就算比29代厚了4mm,仍沒增加重量,變相增強了緩震與回彈。

於足弓位可看到新科技系統 – 4D Guidance System的標示(取代了Litetruss),4D指於4大維度寬度、長度、深度、時間(足弓回正速度)都進行升級及加強穩定性。
整套中底系統的重點運作,是於足弓位加入一塊具承托力的灰綠色泡棉,讓正常足弓或扁平足跑者,都能透過GEL-KAYANO 30發揮穩定的步伐。

除了足弓泡棉,4D Guidance System的功能設置也延伸至整個中底。
包括增加鞋踭位由上而下的斜度,以及中至前掌的中底闊度。若由跑者視角望下去,可看到中底明顯比鞋身闊,著地時的穩定性可想而知。

至於在29代仍有出現的可視軟GEL,今次換成內置於中底的PureGEL(首次是於GEL-NIMBUS 25中採用),保持功能的同時,也貼合潮流,令外形更俐落。
除了「隱形」PureGEL,腳踭穩定器都隱藏到鞋身之內;鞋領設計則延續GEL-KAYANO的一貫厚度及舒適。

外底仍然是AHAR Plus,補強防滑膠於著地區域的分佈,與29代差不多。
於鞋盒及鞋墊位都印上了GEL-KAYANO 30的碳足跡數據(排放量10.7 kg),官方稱比產業平均值低14%

參加RUN WITH GEL-KAYANO 30試跑夜之前,筆者已著上30代來easy run11k維持在5:45 pace),也同日試了較快的22k4:55 pace),不用開鞋也不用run-in,已能提供很穩定的著地感,回彈與緩震同步充分協作,每步由前至中的傳送都很流暢。也沒有很強的推送力(因為根本不需要),讓你可踏實地控制穩定的步速。

相比起GEL-NIMBUS 25,筆者更為喜歡GEL-KAYANO 30的實在跑感。就例如要進行easy runLSD的話,後者會令跑者更能穩定發揮,輕易保持steady pacing
於足弓位的灰綠色彈性泡棉,保持或加速足弓著地後,能即時回復至正常位置,履行了4D Guidance System中的「時間」部分!

asics至今最厚中底 Superblast

已經記不起何時收到 asics Superblast,由於外形是厚底加上 nude 色易於配襯,所以一直以來多數用作配襯 lifestyle 著用。

作配襯 lifestyle 著用,可以配些近似 nude 色的粉紅色,再加上粉紅寶寶女兒就相得益彰。

直到備戰 5月的輕井澤半馬拉松,開始作練習之用。見是厚底鞋,起初用作 Easy Run 和 LSD,但到最後階段用作 Tempo Run 才真正感受到Superblast 的威力。

Superblast 最特別的一定是中底,是 asics 至今厚度最高的跑鞋,腳踭厚 45mm,是不被田聯認可的比賽鞋。

中底上層 FF BLAST TURBO,下層(白色)FF BLAST PLUS,分別是用在頂級競速鞋 Metaspeed Sky 和頂級慢跑鞋 Nimbus 25 上的物料,即是既要回彈的速度感,又需要較為舒適緩震腳感的訓練鞋。

中底的外形上跟差不多時間推出的 Novablast  不太一樣,比較似 Metaspeed 系列,特別是前掌很有質量的凸出部分。

鞋面物料亦跟 Metaspeed 的差不多,只是密度較高。亦沒 Novablast 一樣的彈性,包裹度和穩定性都較高。

鞋舌是競速鞋常用的薄身猄皮,就知 Superblast 應該是傾向速度型的設計,物料柔軟又不𠝹腳。

外底大部分中底物料外露,只慣常觸地位加有橡膠,亦有足夠深度的坑紋。

筆者感覺 Superblast 的鞋身比 Novablast 和 Metaspeed 都偏長;楦位闊度就差不多。

由於內長偏長,筆者會用最後一個鞋帶孔來收緊 Superblast。

鞋領位的棉就比 Metaspeed 的競賽款厚,但比其他慢跑鞋都要薄身。

起初以為 Superblast 是雙舒適的緩震慢跑鞋就大錯特錯了,但由 40mm 的 FF BLAST TURBO 堆疊出來的厚度,就可以看到它主推回彈和推動力。

筆者用作半馬的 Tempo Run(4 x 3K/3 x 5K), 由 445 配速自然加到 43x 都不太辛苦。中底物料 FF BLAST TURBO 的用處是愈將身體重量 fall 下,就愈感受到它的回彈。

它當然都可以用作慢跑,雖然有點奢侈,只要不 fall 得太深,令回彈減少就易於應付了。

用途:快跑訓練
內旋:中性
重量(size US9):239g
足跟差:8 mm(後踭 : 45mm / 前掌 : 37mm)
尺碼:足碼,沒有偏碼,不用買大或細半碼

asics 其實有三對高性能的練習鞋,除了Superblast 之外,還有 Novablast 和 Magic Speed,到底應如何選擇呢? 

Superblast 中底物料最厚,回彈最強,用作 Tempo Run,配速快於5分鐘內著用。但由於中底厚,落地不太穩,所以觸地時間要短,拉起腳要快,相對地配速要快。當然可以 LSD,但就會有點奢侈。

Novablast 就中底偏硬,腳感較好,都可以用作 Tempo Run,但配速可以是慢於 5 分 pace 的練習著用。觸地穩定性比 Superblast 強,LSD 著用亦可。

Magic Speed(第三代收到未試)是嵌有 TPU 板,推動力較好。如果決定比賽選用 Metaspeed 系列,可以在賽前一個月的 Tempo Run 時著用以作習慣板材的推動力。

Asics Novablast 3 輕鬆跑節奏跑兩用

Asics Novablast 3 一開始著用時,目標是用作輕鬆跑(Easy Run)和長距離跑(LSD)
但在測試中,中底給腳感的反應靈敏,易於比計劃的跑快一點。所以也可以適合節奏跑或漸進跑這些快一點配速的練習。

Novablast 3最重要的更新是中底,由 2代的ff blast改為 ff blast+。緩震良好,輕身,具有柔軟落地感的同時,亦能帶來巨大的回彈。
即使只是慢行都可以感受到Novablast 3有不錯的彈性。感受到緩震,但泡棉又不會過於柔軟。

鞋面是工程網布,冬天不太試到透氣度,不過筆者收到鞋時見到的鞋面圖案,其外觀已經非常好看。
加厚了鞋頭來固定前掌,令每一下觸地更穩定;楦位是適合一般亞洲寬腳型的闊度。

Novablast 3在鞋踭腳眼位置加厚包腳,但物料是尼龍料,也不覺得焗腳;V形鞋舌,跟脛骨貼合,減少鞋舌的移動。物料輕身透氣。

高鞋踭和足跟差是Novablast系列的賣點,這比較適合腳踭落地跑法的跑手。筆者一開鞋就用來跑 26k LSD,腳踭多會觸地,緩震當然沒有問題。
不過當用作跑配速約420-430 Tempo 時,厚中底鞋踭就有一點拖腳的感覺,但由於中底回彈良好,整體問題不大。

外底區域性地加有橡膠,抓地力很不錯;但坑紋較淺,感覺似很快蝕。(圖中是跑了80k左右的情況。

最最最重點,Novablast 3零售價只是HK$899,這價位可以說是物超所值呢。

Asics近年能夠分明地針對不同類型訓練而新或重新製造出不同的跑鞋:Nimbus 25是全新外形的慢跑鞋;Metaspeed 列是比賽競速鞋;NovablastTempo或慢跑鞋(depends on配速;新推出的Superblast是快配速的Tempo 鞋,難怪在香港的跑鞋業績上能成為跑鞋界的一哥。

Aboout Novablast 3:
用途慢跑 LSD / Tempo Run練習鞋
內旋中性
重量:252g(size US9)
足跟差:8 mm(31mm /23mm)
尺碼:足碼,沒有偏碼,不用買大或細半碼

 

Asics GEL-NIMBUS 25 恢復跑神器 舒適度極高

GEL-NIMBUS 一直係 Asics 以出色緩震作賣點嘅跑鞋系列,今次 GEL-NIMBUS 25 更被譽為「品牌至今為止為舒適跑鞋」,特意喺 2022 年㡳於世界各地派發白色版本俾 influencers 開箱,去除產品原有定位,直接讓跑者感受同評測,同時引起各界跑友好奇心,齊齊估下係咩新型號。

大眾以往對緩震類別跑鞋會有 2 個主要想法:比較笨重同埋外形普通,但隨住近年 maximal shoes 普及,舒適感加上多種顏色搭配,開始好多人作為 Lifestyle 或旅跑著用。今次 GEL-NIMBUS 25 一改大家以往嘅印象,並推出多個配色,絕對有一款適合貪靚跑友,最緊要係襯色嘛!

GEL-NIMBUS 25 有以下值得留意重點:

  • 鞋身係極具彈性嘅針織物料,唔單止柔軟,亦好透氣。彈性物料更一直伸延到後跟位置,配合拉環設計,方便穿著。鞋內腳踭部分有加厚棉,舒適同時加強穩定性。
  • 中底用咗 FF BLAST PLUS ECO 環保材料,使用超過 20% 可再生原料,配合現時追求環保嘅方向;後踭部位加入咗全新 Pure Gel,比起前一代更柔軟更輕,造就「Asics 至今為止為舒適嘅跑鞋」。
  • 鞋底喺經常觸地部分用咗全新 AHAR 增加耐磨及耐用性,根據 Asics 所講,對比以往耐用性增加2倍。由於近日天氣乾爽,未有機會係濕滑地面測試,唔知 AHAR 係雨天情況下有幾防跣。

筆者喺渣馬後收到鞋,雖然今次唔係跑全馬,但完成半馬後都想選用較舒適嘅鞋款 recovery。著上 GEL-NIMBUS 25 第一個感覺係:「好舒服!」隨即試走一課 30 mins recovery run,透氣貼合嘅鞋面加上舒適、輕盈嘅腳感(US9 重量 10.3oz,不足 300g),跑嘅時候可以減輕腳部負擔,亦唔太焗腳。試跑了超過 60 公里,主要都係用作 easy ,亦試過 90 分鐘走「5 分披」,每一課都感受到呢對鞋緩震能力非常出色。

總結:由於 GEL-NIMBUS 25 定位以舒適度作為賣點,對追求速度嘅跑者較適合作輕鬆跑及回復跑之用;一般跑者或者身重嘅朋友,則可當作長課鞋使用,甚至乎比賽著用,其優秀緩震讓用家能更加享受跑步。
就我個人認為喺半馬 / 全馬比賽後,雙腳疲勞尚未回復之時,呢對 GEL-NIMBUS 25 嘅柔軟、緩衝特性,正好作為賽事後嘅恢復跑嘅好配搭。

asics豪華功能集合之作 Superblast

在跑鞋的產品分層方面,asics可算極致。由最薄底的DS Trainer到GT1000、GT2000、Kayano,還有海外才見到的GT3000,基本上可供選擇的型號不是一個消費者在一時三刻可以處理。(當然,選鞋方面當然要到有信譽的店鋪由有受過訓練和經驗的店員指導)

早前推出的Novablast 3大受歡迎,一來以保護性跑鞋起家的asics造鞋技術與Maximalist風潮十分契合,二來asics也勇於將不同物料引用到不同跑鞋上,以撞出不同感覺,很多跑手都表示十分欣賞。

繼在Novablast 3上使用Kayano的FF Blast+後,今次asics以Novablast為藍本的跑鞋上大幅度使用Metaspeed的FF Turbo!中底更厚達45.5mm,但重量比Novablast 3輕。看來FF Turbo的確省下不少重量。

外觀上,Superblast與Novablast 3同出一轍,巨型而且向外伸張的中底極具注目度,中底兩側都會見到以日本摺紙藝術origami為主題的線條。外底皆有具肌肉感的分割,asics聲稱這種線條可以加大「跳彈床」(trampoline)感覺。兩對鞋鞋領相約,屬中等厚度。

不同之處是Superblast在FF Turbo下面有一層薄薄的FF Blast+。如此薄的FF Blast+相信不會提供太多額外吸震感,但估計可以:1)為較硬身的FF Turbo調和一下落地時的衝擊感,及 2)防止FF Turbo直接觸地以加強耐磨。

鞋楦方面使用獨有的橫紋網布,與Novablast 3的單絲網布不同,比較下Superblast的鞋面彈性較低,感覺似一眾Metaspeed,乾乾爽爽的。顏色採用內外側漸變色(好鬼型呀),一幅式鞋楦兩側沒有其他補強,但內裡連接到中底的wing tongue鞋舌可能提供少許額外包覆。後跟位有pull tab,方便穿著。

試後感:
為試Superblast,Susan跑過約80k,由日常慢跑,到接近threshold pace的Tempo及gym後鬆腳都有試過;也試過快跑,但鑑於中底厚度實在有點誇張,快跑時腳腕易有大擺動,不太建議。(Runningshoesguru有推介它其中一個用途是speed training,但Susan還是不建議)

其45.5mm的中底不是省油的燈,一穿上覺得自己長高了!之前著Prime X太軟也有不穩定感覺,Superblast中底大部份是FF Turbo,感覺偏硬,跑落感覺不會過份地cushion,加上鞋底橫距較寬廣,穩定性算幾好。

也許是底層FF Blast+發揮效用,也可能是沒有carbon plate,Superblast比起Metaspeed明顯軟一點,而又比Novablast偏硬一點。中底厚度始終相當厚,從地面來的衝擊感基本上完全被filter。鞋頭的上翹角度大,每次落地時你都很清楚鞋的geometry正把你的重心誘導往腳尖方向,但沒有carbon plate的存在,推進感又的確沒Metaspeed那麼明顯。

有一次跑步是在微雨中,Susan認為Superblast比Novablast防滑性優勝。明明中底接地一面及外底都一樣;鞋面的透氣性雖沒特別persuation,例如是透氣孔又或是厚薄差別,但整體沒有投訴位。反而wing tongue有少許不夠貼,鞋舌在跑完5公里左右會微微向前移,Susan認為鞋舌在這個較薄的情況下很難避免不貼服。
鞋楦空間充裕,腳闊腳厚跑友都覺得適合。(Superblast沒有提供2E選擇的)充裕空間加上45.5mm中底衍生一個小問題,就是轉彎或出現路面小凹陷時要小心點,不然較易扭到。幸好Superblast的中底不算超軟,較好控制。

總結:
Superblast是一對混合了Novablast及Metaspeed的maximalist trainer,它十分輕,吸震力適中,反應不俗,除鑑於厚度問題,跑速度及過彎會有時帶來不安,使用沒有置入任何板材的Superblast在平直的路面上作慢跑、Tempo run以至步速慢過3分30/k的長距離比賽,是一個爽快但偏向豪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