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loudsurfer 主打最舒適緩震

以一般跑手而言,一年最好只在年頭和年尾跑兩隻馬拉松,現時就應進入 off season 訓練。即是主要在做短距離速度課,及跑大量 LSD 來打好有氧基礎。

用來跑 LSD 的鞋應主打緩震夠強,On 的 Cloudsurfer 就實至名歸啦。

Cloudsurfer 之前推出過 6 代,CloudTec 專利模塊鞋底首次使用就是在 Cloudsurfer上,亦即 On 第一款跑鞋。今次可以算是第 7 代,但跟之前完全不一樣,最主要改變是中底改為沒有 Speedboard 的 CloudTec Phase。

CloudTec Phase 中底作用在於緩震和流暢過渡,不同型狀和斜度的 Cloud 模塊在落地時依次序擠壓而變形,將身體受到的衝擊力吸收降低。而步伐就隨著 Cloud 模塊如骨牌滾動的過程自然落地離地,再推進向前。

鞋面是大網布,濕熱的天氣下亦不太焗身。物料紗線首次採用了原抽色紗環保染色技術,與傳統對整體鞋面進行染色的方法相比,減少大量水資源消耗。
跟市面上的慢跑鞋一樣,鞋踭有加 TPU(白色)來增加穩定性,始終慢跑時腳踭會接觸到地面。

鞋領位沒有特別加厚棉,不致令體溫提高,但包裹已經很足夠。鞋帶使用了用在 Cloud X 的設計,第一個鞋孔是用繩拉扯著鞋兩頭兩側,加強前掌的穩定性。

外底在前掌和後半都加有橡膠來加強耐磨;就算沒有 Speedboard,外底一樣有分中線,用以平衡落地。
開鞋一個月左右,著用約80k,大部份是 Easy pace,只有在參加運動筆記的 10k 賽時,被隊友帶快至 M pace 左右。

以 5-6 分配速跑時,完全可感受到超強柔軟帶來的緩震,而從中掌到前掌的過渡亦自然流暢。當然會欠缺 Speedboard 的滾動力,但 Easy run 就不需依賴有板材的鞋吧。
試過快跑加速至 430左右,會覺得緩震太強,似跑在沙灘上力被吸的感覺。▶️所以不建議用作跑 interval,如 10 x 400 之類。
建議 Cloudsurfer 用作 Easy run 或 Recovery run,因為在慢跑時能夠提供足夠支撐和很舒適的柔軟腳感(即踩屎感)。

東京PB賽道 板橋 City 馬拉松

板橋 City 馬拉松,應該不是太多人知道有這個馬拉松,或者台灣跑手會以為是台灣的那個板橋市。
第一次聽到關於這賽事是筆者的教練報了 2020 那年的一屆,當練到如火如荼下,卻因為 COVID 而取消了。

當今年筆者想借一隻馬拉松作為去日本旅行的籍口,突然就想到了教練提過的這個板橋 city 馬拉松。
每人跑馬拉松都有不同目的,有的為了遊覽當地城市;有的為了精美獎牌。而板橋馬的特點,跟同日舉行的首爾馬一樣,能提供一條可以跑出很快時間的賽道。

賽事跟筆者在一月參與的 Hi-Tech 半馬拉松賽道差不多,95%以上是全平路,只有兩個上坡位。

兩個賽事的起點只相距 4k,都是沿著「一級水系」荒川(河)而跑。Hi-Tech 半馬就向西跑 11k 回程,板橋全馬就向東跑  21k 再回程。
不要少看板橋馬,其實是日本陸上競技連盟(JAAF)和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認証賽事。

以為板橋市很偏遠?其實由新宿有 metro 直達「浮間舟渡」駅,只需要 17 分鐘。再跟著人潮行 15 分鐘就會到達會場。
會場的排場不太亮麗,都是臨時帳幕建成。
但都設有跑手更衣室、行李寄存…等基本設施,已比香港最頂級賽事渣馬好得多。

板橋馬是板橋市一大盛事,很多市民都會自發在沿途打氣;很多跑會都有設打氣站,替隊友打氣。 sub3 起,每半小時直到 sub 630 都會有 3 pacer 帶領,最多人跟著的是 300/ 330/400

起跑分5次,以報名時提交的預計完成時間分開。
由於起步已分好開跑手配速,賽道雖然不太闊,但沒有太大塞車情況。

賽道如預期的普通,一邊是綠草斜坡,另一邊間中有足球場、棒球場或兒童玩樂的地方。一直跑到約 15k 後的墨田區,可以遙望晴空塔應該是唯一景點。

完成賽事有完賽牌,但獎牌設計比較簡約;亦有提供啫喱、能量飲品、熱茶等作補給。

總括而言,跟 Hi-Tech 半馬拉松介紹文章的結尾寫的差不多,若果目標是 PB,而且之後想即到新宿、涉谷東京 shopping 聖地,板橋 City 馬拉松是很一個不錯的選擇。

Puma Deviate Nitro 2 碳板 x sub4訓練鞋

其實去年年尾已經收到 Puma Deviate Nitro 2,但未有上腳,一來之前備戰日本 Hi-Tech 半馬和渣馬而不想更換訓練鞋,再者以為跟第一代差不多罷了。但認真拿在手上觀看和著用後,才發覺原來跟第一代有很大的不同。

Spec:
用途
: 長距離 Tempo Run 練習鞋
內旋 : 中性
重量 : 261g(size US9)
足跟差: 8 mm(30.5mm /38.5mm)
尺碼:足碼,沒有偏碼,不用買大或細半碼

全鞋最重要的改變是前掌中底由 Nitro 物料改為頂級的 Nitro Elite,令鞋身更高回彈和緩震。而腳踭中底物料就較硬,應該是 Nitro 物料,比 Nitro Elite 物料硬,但更能穩定腳踭。

鞋面跟第一代一樣是網布加網紗,既透氣亦夠挺身以作穩定。

鞋領位改用厚棉加強包腳,比第一代熱溶膠黐上猄皮,且沒有包棉更能保護足踝。

鞋舌改用網布加棉,感覺比第一代熱溶膠黐上猄皮更為舒適。

中底中空可以看到碳板,官方稱改用名為 PWRPLATE 全掌碳板。筆者著用感覺是偏向用作穩定多於推進。

內側加有軟膠 PWRTAPE 來加強足弓支撐。

Puma Deviate 第一代以半競賽鞋半訓練鞋作定位,而 Deviate Nitro 2 改為以長距離訓練鞋作定位,所以在各部件上都加厚令保護性更強。不過由於中底升級,所以令鞋身重量沒有增加。

筆者除了開鞋,先跑了課 6 x 1k + 3k M pace tempo(讓身體習慣用 M pace 清除乳酸)。另外,12k easy + 12k M pace tempo(讓身邊用掉大部份脂肪後,習慣用 M pace 去比賽)。即是快跑和長的定速跑都試過,感覺上 Nitro Elite 中底回彈非常好,但推進的幫助不算太大,所以 Tempo 時易於控制配速。

既然 Deviate Nitro 2 是訓練鞋,讓跑手習慣 Nitro Elite 中底後再著用 Deviate Nitro Elite Racer 來比賽,那不如將碳板移除來鍛練跑手自身向前的力量,就如 Altra Tempo Vanish 一樣。
又若果跑手不想將訓練鞋和比賽鞋分開,馬拉松目標時間又只是 Sub4 左右,Deviate Nitro 2 是個不錯的選擇。

On 10k板材跑鞋 Cloudflash

近期很多品牌都推出10公里內的快跑鞋,其實 On 早在2020年9月已經研發出嵌有板材的Cloudflash。
當時是繼馬拉松著用碳板競速鞋Cloudboom之後,以同一概念而研發了Cloudflash

其實On的所有跑鞋都嵌入了名為Speedboard板材,就連lifestyle的Roger系列都有。
不過,不同型號會配置不同物料的Speedboard,例如是尼龍或 TPU。而Cloudflash嵌入的就是推力比較強的碳纖維板。

中底由兩層物料製成,上層黑色近腳底的是頂級的Helion,提供回彈和緩震。下層U型模塊是EVA物料,比較硬用作加強腳感。

鞋舌是薄身人造麂皮,其他品牌都在頂級型號上用上類似物料,既輕身又不刮腳。面料是單層網布鞋面,前掌面料的大網孔加強透氣度。

細看下,鞋面在足弓、腳踭和鞋頭等位置都加厚了物料做了加固。
外底只在觸地位加有黑色橡膠,坑紋不算深。用作路跑磨蝕度高,若只著用在田徑場上,應該會比較耐用。

筆者用它在運動場跑 2k TT200/400/800 Interval … 等訓練;最長距離是在跑馬地進行Fartlek,(3k1k) x 312k。腳感上跟傳統的薄底競速跑鞋很似,觸地感很強,腳底反應更快。筆者亦著用在 2K TT 中跑到了目標時間。

不過,由於中底的Helion物料已經偏硬,加上嵌有碳板的關係,腳感更硬。所以當筆者用作跑12k時,腳底是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另外,鞋型設計比較適合外國人,內長偏長,楦位偏窄。亦可能如此,在香港的銷售紀錄亦只是一般。

用途:快跑訓練,10K內著用比賽鞋
內旋:中性
重量(size US9):210g
足跟差:5 mm(後踭 : 20 mm/前掌 : 15mm)
尺碼:偏大,建議買小半碼

沒碳板的Tempo Run之選 Altra Vanish Tempo

先前筆者為了要準備2023年一月的一隻海外半馬,於是開始了半馬program。
訓練跟之前的課表一樣,一星期一課以半馬配速的長距離Tempo Run,如2 x 5k(不過卻直接跑了10k)、3 x 5k、7-5-3-2k。而著用鞋就選了Altra Vanish Tempo,看到名字就知道是用作跑Tempo了吧!

全對鞋最最最佳賣點,是中底的EGO Pro Foam。泡棉比起EVA更彈,更似Pebax foam,但更穩定。而鞋面物料是透氣工程網布,有足夠的透氣度,又夠堅固鎖定腳掌。

可以隱約看到足弓位加有幾何形布料加厚,用作穩定足弓落腳;Altra的鞋楦闊度一向夠闊又舒適,每步落腳跟跑道接觸面很大,有充足穩定性。

鞋舌加有薄棉,本來是要令鞋帶結不會磨腳。但是筆者不太喜愛這設計,因為易甩鞋帶,要綁兩個結。外底只在觸地位加有橡膠,前掌只有腳趾位有,考量是盡量減重。

鞋領位加有棉,一定不會刮腳。

之前著用Vanish Carbon時,已經有疑問,如何在零落差(Zero drop)下,製造一對有推力的比賽鞋,當時會以為是因為加有碳板吧!
今次Vanish Tempo整體設計其實跟Vanish Carbon一樣,只是抽走碳板,靠著EGO Pro中底卻一樣做到高回彈。Vanish Tempo在沒有碳板下,推動力雖然減低,但只要保持落下(fall)向前的動力,穩定地保持配速相對的容易。

抽走了碳板的Super shoes已經不是新鮮產品,在「碳板鞋不應日日著」大前提下,除了比賽鞋外,Tempo訓練鞋是跑手需要有的一對跑鞋。而我選擇Vanish Tempo的原因是:
1)零落差對跑姿和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好處;
2)闊楦跑手首選;
3)穩定性強 👉🏾 應該是 Tempo Run的最重要條件吧!

右圖為筆者其中一課訓練數據,10k Tempo Run,輕易控制到在430上下,只4秒之差。
最後,雖然有點奢侈,不過Easy Run著用Vanish Tempo,其實亦很不錯。
用途 : 路跑鞋 Tempo 訓練
內旋 : 中性
重量(size US9): 232g
足跟差: 0 mm(33mm / 33mm)
尺碼:足碼,沒有偏碼,不用買大或細半

易於PB的東京都Hi-Tech Half Marathon

筆者於22年3月收到邀請,參加日本的 Hi-Tech Half Marathon 半馬賽事(比賽日為2023年1月8日)。比賽路線位於東京新宿北面,赤羽駅的荒川河。

比賽分別有五千多人參加,分4槍開始的半馬拉松、千多人參加,分2槍的10k和 200人跑的2k雙人跑(主要是家庭跑),總共約七千人參加。其中半馬拉松賽事是得到JAAF(日本田徑聯合會)認可。

比賽當日,選手在赤羽駅下車,緩緩步行15分鐘到達會場。

當日天氣風和日麗,雖然只有8度氣溫,但因沒有大風,完全不感覺到凍。而集合和起點場地,是新荒川大橋野球場。

看似有點兒戲的帳幕,但其實應有盡有。有賣減價跑步用品、能量補充品、熱食…等等。

由於筆者沒有日本地址,無法以郵寄方式收取選手包,所以當日才取號碼布。號碼布四角竟然沒有打孔,一定要用扣針,做法不太似日本人的細心。另外計時晶片是軟身貼於紙上,可環貼於鞋帶上。

由於賽事是東京都內最大型半馬拉松賽事,不少著名大學都有派選手參加,例如青學大和駒澤大。

青學的塩出翔太奪得亞軍。

除了可以跟日本大學人同場比賽,此賽事的另一焦點是賽道易於做到PB。

主因是賽道沿著河邊向西跑10k多,再回頭跑10k多,98%為平路(只有一個調頭位不是直路)。然而美中不足是,河畔一邊是斜坡,另一邊亦是球場、草地…等,可以說是沒有漂亮風景「陪跑」。

起點跟終點都在同一位置。

雖然賽事沒有 pacer,但起步是以預計完成時間來排位,可以跟配速差不多的跑手一齊起,都有互帶的作用。沿途亦有居民自發打氣。

賽事亦有在YouTube作直播,於現場亦可以同步收看;至於賽事完成牌設計特別與否,見仁見智吧,但到底都是一個於東京參與長距賽事的紀念。

完賽除了有完成獎牌,亦有紀念毛巾一條。

筆者比賽完結後就繼續東京shopping行程,只需40分鐘就可以乘metro到涉谷。所以如果想趁東京之旅中找個比賽,又想做PB時間,下次可以考慮報名Hi-Tech Half Mara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