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與人:Kevin 曼徹斯特馬拉松

記錄一下人生第一次 sub3:

上年知道四月中有隻曼徹斯特馬,平路多可以做時間,一直想去旅行順便跑埋。諗住睇下渣馬跑成點再作決定,點知渣馬前有傷患,練得差跑得差,所以完咗渣馬之後即刻報名希望可以復仇成功:目標鎖定BQ 310內(心目中希望 305-308)。

三月中出發歐洲旅行,除咗plan行程,仲要睇定有冇運動場跑program同埋長課去邊跑;滿以為安排得好好,但係原來每朝7點幾起身,得幾度仲要自己一個人練跑,成件事都幾難捱。

全馬前兩個禮拜報咗雷丁半馬諗住做最後m-pace練習,比預期中跑得好,PB 126,開始幻想隻全馬有啲希望再進取啲。

比賽前隊友們叫我試吓博sub3,但係我起步個wave最快得315 pacer,所以早一晚開始盤算應該要點跑。計劃係:前半開 127-128(比之前比賽放慢少少),21-32km 盡量 keep 4:15 pace,最後10km就算跌到4:30 pace都可以 sub3。

起步大部份人跟315,得十幾個跑喺pacer前面,我當然跟出去。因為前面個wave早 10分鐘起步,所以頭幾k都係得幾個拍住跑。10km大約41:xx,當時覺得尚算輕鬆,諗住keep pace去到半馬。半程127,仍然喺計劃入邊。

但係一過半馬就比預期跌多咗少少,去到30km覺得愈嚟愈攰,好彩臨出門口拎多咗支gel(驚中途跌gel),決定食埋佢,由5km 一支變4km一支,同時希望啲前半buffer夠用。心入面就同自己講,冇理由頂咗30km唔頂埋佢。同埋幻想好多隊友 track緊自己(其實可能冇),一定要頂住。

去到40km,得返10分鐘,即係at least要開4:30 pace,但係已經攰到提唔起腿。諗起好多人講過,馬拉松去到最後唔係靠體力,係靠意志,一定唔可以衰喺最後2k,盡量keep住個form去跑。終於捱到最後400m入直路見到拱門,乜都唔理衝返去,過終點見到隻錶259xx,我即刻大嗌一聲,跟住喊咗出嚟。

曾經覺得sub3對我來講係遙不可及嘅事。我自己覺得好好彩,身邊有好多人鼓勵同埋俾動力我,再加上好天氣好賽道,所有嘢配合得咁好先跑得到。

要好好多謝以下每一個:Running Man文少杰教練、陸作恩教練、黎振雄教練,可以跑好一隻馬拉松唔係一朝一夕嘅事,全靠過去幾年你哋令到我哋每一個都可以好好裝備自己。

隔離跑會嘅余顯華教練,雖然我唔係你學生,不過聽你分享經驗我獲益良多。另外 Elite Team每一個隊友,有你哋我先有動力繼續練、繼續跑。特別係帶我跑過無限次long tempo同長課嘅志華、傑哥、Edward、石仔、Ethan、Jonathan、謙爺、Juno,希望大家嚟緊可以繼續一齊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馬拉松與人:余顯華 曼徹斯特馬拉松

跑完黃金海岸馬拉松之後,叫休息咗一排,喺呢段時間開始同教練傾嚟緊練習嘅目標同目的,以及下一隻馬拉松可以做到啲咩出嚟?

而喺呢段時間,工作上開始排山倒海咁嚟,學校、跑班、私教etc,基本上我星期一至五係可以由6:00am-1030pm都係有班,已經星期六、日盡量唔教,加埋自己嘅練習,我諗每日休息時間都唔多過8個鐘(已經包埋坐車、食飯嘅時間)。

11月就開始重新進入cycle,同一時間就不斷物色唔同嘅比賽,日本、荷蘭、英國(當然首選係日本啦,啱自己多啲吖嘛),之後見到年頭嘅比賽都報晒,所以開始留意4月嘅(有人叫我揀首爾,但太近渣馬,驚回唔到,所以睇4月係最穩陣)。而渣打本身想跑半馬,但教練話有錢喎當去跑長課,又睇吓身體點啦!所以先揀咗全馬。

之後嘅練習可以話好好,亦都可以話唔係咁好。基本上係無心情、無感覺,甚至乎有啲心緒不寧。完全唔知發生咩事,可能係跑完渣馬後輕輕拉傷咗左邊大髀後肌、比賽前一個禮拜右腳阿基里斯腱腫痛、賽前兩日頭痛反胃同嘔,咁我先至無咗咁大野心啩?

比賽前一日,自己調整番之後,感覺唔錯,都覺得有機會跑得唔錯,目標由PB暗暗改做想博一博,睇吓自己可以去到幾遠。

一開始跑個陣,見到頭車,但唔敢去咁盡,所以離開主車群大概50米左右,喺我個集團得我同另一個英國運動員,頭半程同佢開3:20,節奏係好輕鬆,過咗半程佢就上岸(佢應該下個禮拜要跑倫敦),跟住得返一個人跑。

喺唔夠5分鐘後就開始勁大風,喺22k左右再追到2個運動員,點知其中一個突然掉隊;另一個突然加速,變咗又得返自己一個。係後半程除咗大風之外,更要面對無數嘅上斜、急轉彎落斜同街磚路。喺最後4英里我計過數,keep速都可以PB,但最後1英里唔知點解跑勁耐,只可以2:28:47SB)跑完。

馬拉松好玩之處就係你準備得幾多、幾好都好,一日未跑完都唔會知結果,只有盡力而為。

Thanks Coach @garyhoward800,多謝一路支持我嘅老婆、屋企人、學生、朋友、物理治療師 @g.li_osteo,喺英國賽道上一路同我講加油嘅咁多位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