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鞋實測 輕磅長課鞋 Asics GT-2000 12

論穩定型長課鞋,Asics唔只有Kayano,仲有GT-2000,兩者都有新一代接棒,筆者亦都試過,畀我揀,我會揀GT-2000 12。

唔只定位一樣,GT-2000 12Gel Kayano 30喺配置上都好相近,都係網層鞋面 + 全掌式FF Blast+中底 + 踭位內藏PureGEL,兩者喺緩震、穩定都同樣在行,不過實着感受都有幾明顯分別。

最明顯係重量上,官方以男裝US 9為例,Kayano 30GT-2000 12分別重303g270g,而筆者實測嘅US 7.5,就分別係267g238g,即係GT-2000 12Kayano 3012%

落地時,GT-2000 12會結實多啲,唔似Kayano 30偏向軟腍,相信與GT-2000 12嘅中底厚度與前後高低差都比Kayano 30少有直接關係(GT-2000 12嘅前後厚度分別係1725mmKayano 30就係3040mm),至於GT-2000 12PureGEL縮細咗都應該有關。

今次實測GT-2000 12,跑咗20km左右,包括一次8km長課,以及一次12km Tempo,與Kayano 30相比,GT-2000 12輕啲、提腿反應直接啲,所以速度表現會稍稍勝過Kayano 30

雖然GT-2000 12嘅鞋底配置比Kayano 12袖珍咗,但係穩定性與支撐性都好接近,不分高低,事關GT-2000 123D Guidance System中底布局,與Kayano 304D版本一樣,將整個鞋底面積大幅擴闊,無論係中前掌或後掌型跑手,都可以穩陣落地。另一方面,雖然GT-2000 12嘅中底內側中段並冇加硬,但明顯向外漲起,而且喺鞋櫳摸摸,就會發現明顯拱起咗,喺足弓位做到充足支撐。

用途上,兩者最在行都係長課,Easy Run亦都適合,而GT-2000 12會較易加速,所以唔只喺長課上可以跑快少少,甚至強度唔太高嘅Tempo都可以。另一方面,由於兩者嘅緩震有別,我會建議偏重嘅跑手選擇Kayano 30,非重磅者可以多啲考慮GT-2000 12

同場加映:Kayano 30實測重溫

Hoka Cielo Road 高回彈「薄底」快鞋

賽季返嚟了,不過比起報甚麼比賽之前,更先更重要嘅,可能係入齊裝備應付晒LSD、Tempo、Interval,以至比賽用嘅戰鬥鞋。今次試嘅Hoka,有啲出乎意料唔係最深入民心嘅超厚底型號,而係專為5-10km而設嘅「薄底」快鞋Cielo Road。

雖然係Hoka系譜嘅薄底型號,但前後厚度分別都有2831mm,不過一試之下,頗有傳統Racing Flat嘅高回彈、反應快嘅感覺。

由於工作與照顧「主子」嘅關係,筆者有三個星期冇正式練習,昨日初試Cielo Road都唔敢太進取,小試牛刀下跑咗2km熱身及8 x 400m Interval。雖然Cielo Road標榜係短途快鞋,但慢跑熱身又未至於十分抗拒,但好明顯feelCielo Road係「勒住勒住」,就似夏蘭特畀哥帥下令唔準射門

去到主菜時間嘅400m Interval,一字記之曰:爽!就似夏蘭特終於解鎖可以放題施射過足癮!

即使Cielo Road嘅鞋底厚度都係厚過昔日嘅Racing Flat,不過每次觸地都會即時、直接、有力地發揮回彈作用,甚至青出於藍,而且比傳統Racing Flat更討好係緩震更強,加上厚度「節制」得宜及只有3mm Heel-Toe Drop,實測時發覺緩震只發生喺觸地嘅微秒之間,隨後就極速轉化為回彈,全掌式PEBA泡棉中底與弧形METAROCKER鞋頭輪廓果然交足貨。

雖然中底冇TPU或碳纖底板,但Cielo Road一早講明作戰距離係10km內,的確毋須靠底板幫用家慳力;反應、輕量化(以男裝US 9為例重約201g)更係重要。

另一個似足Racing Flat嘅地方係鞋楦布局,以單層薄身網面為主,雖然底部貼有支撐骨架,但後者嘅硬度只屬輔度,真正發揮穩定性嘅原因係貼腳剪裁,所以闊掌嘅跑友未必啱用。另一方面,即使鞋領內有薄墊,不過實測發現都係有少少空位,所以綁鞋帶時建議用埋最頂嘅鞋帶窿鎖實足踝。

今次實測另一驚喜,係試埋超輕身嘅CEGERO 5-Panel Running Cap ,正如「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雖然天氣凉咗但唔代表唔曬,況且呢頂帽表面唔只跣水、透氣,仲有UPF 50+ 防曬系數阻隔紫外線,減少面部曬傷機會,fit晒長課用,尤其是女生。

蝴蝶山測試The North Face VECTIV Endruis II

雖然筆者很少越野跑,但對The North Face VECTIV Enduris II是一試愛上,點解初相識就會咁夾嘅?

開箱時,已經覺得VECTIV Enduris II與平時跑Track、跑街嘅厚底跑鞋幾相似,例如厚度十足嘅中底(前掌25mm、後掌31mmheel to toe drop 6mm),加埋前後掌明顯翹起嘅弧形滾軸中底(rocker midsole),而且驟眼睇,外底鞋釘冇想像中咁凸出,到底你係跑on road還是off road

上星期初,筆者就着上VECTIV Enduris II到蝴蝶山開鞋。事前fact check過,VECTIV有三個鞋款,而Enduris屬於緩震型號(同系嘅Infinite強調保護,Flight就係碳板比賽鞋,本港兩位山界大神曾小強與黃浩聰都係着Flight VECTIV參賽),果然一起步已經感受到cushioning,由山腳到山腰嘅行山徑門口都以石屎路為主,厚厚嘅EVA中底唔只吸震,而且用上雙密度配方,所以仲有唔錯嘅回彈與反應,感覺就似平時平路練tempo。越野跑環境複雜多變,既有硬質嘅石地,又有鬆軟嘅沙礫與泥窞,VECTIV Enduris II嘅中底軟中帶韌,舒適而不忘實戰需要。

中底用上雙密度EVA,強調緩震又兼顧反應。
中底用上雙密度EVA,強調緩震又兼顧反應。
中底內藏TPU承托板,白色箭咀所示,就係承托板向外延伸的部件。
中底內藏TPU承托板,白色箭咀所示,就係承托板向外延伸的部件。

由山腰到山頂就以泥路為主,多咗上落坡及彎路,加上實測前下了驟雨,沿途變得濕滑泥濘,但係每一步都唔會有踩屎感,依然keep到提腿反應,原因除咗係上文提到嘅中底特性,亦與中底內藏3D TPU承托板有密切關係,後者不但係全掌式設計,前、後掌都有延伸部分外露出嚟鉗住鞋身,無論前、後掌落地,所到之地是軟或硬,都有腳踏實地嘅穩定效果,而且呢塊TPU並非鐵板一塊,係有若干彈性,又是另一與平路跑鞋相似之處。

至於與平路跑鞋最似,讓筆者可以無縫接軌一試即like嘅設計,就係好似船底形狀嘅rocker midsole,令跑手更順暢完成落地到提腿嘅步伐變化,長途嚟講有慳力作用,而VECTIV Enduris II亦都做到,尤其是喺較平、較硬嘅路面,仲會幫到加速,好爽!

SurfaceCTRL防滑外底加上3.5mm鞋釘,抓地力出眾。
SurfaceCTRL防滑外底加上3.5mm鞋釘,抓地力出眾。

雖然講咗好多VECTIV Enduris II與平路跑鞋相似嘅地方,但係佢未忘初心,本質仍然係一款長途緩震型越野跑鞋。驟眼看,鞋釘唔算好凸,原來都有3.5mm高度,加上選用品牌現時最可靠嘅外底物料SurfaceCTRL製成,有齊抓地、耐磨與防滑三項特性,筆者落山時遇過泥窞與花崗岩交接嘅路段,都無驚無險順利走過。

鞋頭與鞋尾都有無縫TPU加固組件,增加保護性。
鞋頭與鞋尾都有無縫TPU加固組件,增加保護性。
鞋尾內藏硬錚嘅heel counter,上斜時分外見效。
鞋尾內藏硬錚嘅heel counter,上斜時分外見效。

除此之外,鞋頭與鞋尾都以無縫方式加上TPU overlays增加保護,尤其是內置式硬錚heel counter,上斜時會撐住腳踭,避免腳掌過度後移而增加跣腳風險外,亦無形中發揮反作用力撐你繼續上。另一方面,由於鞋帶區嘅前段夠力夠穩,所以落斜時可以穩住腳掌唔會向前瀡,避免腳趾頂到鞋頭而變瘀變黑。

以筆者所試的US 7.5為例,重量287g。
以筆者所試的US 7.5為例,重量287g。

要數改善之處,應該喺重量上,官方資料嘅男裝US 9309g,筆者試嘅US 7.5287g,以越野跑鞋,而且係緩震型練習鞋嚟講,呢個數字絕對係合情合理,只不過人絕係貪心嘅!

尺寸方面,true size即可,但要留意鞋頭稍闊,若然係腳掌偏窄嘅跑友,可能要試細半號。

配色上,除咗實測嘅橙×黑,最近仲多咗由西班牙藝術家Fernando Elvira加持嘅薄荷綠××橙,trail shoe都可以靚成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