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屬於長距離比賽,相比其他運動難度和變數較大。主要原因是用時長,跑者如果運動能力不夠,比賽中容易出現不同的狀況而影響成績。
從運動訓練角度分析,馬拉松跑者必須要具備較強的耐力水平才能保證順利完賽。所以,有氧耐力訓練是馬拉松運動員日常訓練的主要內容,之後再強化混氧和無氧訓練,提速度方面能力。
從運動生理角度分析,要完成一個大強度運動項目,日常訓練中就要採取高於或接近於比賽強度的訓練負荷,從而讓身體適應比賽節奏,保證在比賽中更好地發揮出訓練水平。
對於參加馬拉松的跑者,很多都會有「終極長課」的賽前訓練。這亦符合以上兩個訓練分析,既是最長的一課有氧訓練,亦是強度最高的訓練負荷。
多數此訓練是在距離馬拉松開賽前兩周進行,而距離在 28-36k。
以下是筆者的「終極長課」的計劃 –
訓練時間:賽前14天
訓練計劃:30公里
訓練強度:比賽配速(Sub330, 459 pace)
訓練目的:賽前兩周按照比賽配速進行30k,實際訓練強度基本已經接近於比賽強度。但亦由於少跑12k,在距離比賽還有14天的時間,身體疲勞可以回復得到。
這樣的安排能夠更好地評估跑手的運動能力和競技狀態,從而調整比賽目標。即是說若果 M pace 未能跑達30k,就不要說42k了;那就應該將比賽時的 M pace 減慢。
與此同時,趁機讓身體適應高強度比賽節奏和模擬比賽各種細節。
1)按照比賽需要進食的情況。跑前1個半小時進食(麵包、白飯、香蕉等易消化食物);訓練時要補充電解質(運動飲品)、Gel 和水,模擬比賽補水站距離進行補水。
2)選擇準備比賽穿(此前已經穿過)的運動服裝和跑鞋。
3)建議和水平相當(或高於自己水平)的跑友一起訓練。既可以專心跑,不用太在意配速,還可以得到鼓勵和提醒。
4)訓練環境盡可能可以更好控制好跑步節奏和訓練配速(不要多人而要左閃右避,或需要等交通燈的道路)。
香港跑手應該都不外乎跑馬地/青公/ 九龍仔/吐露港。如果身處日本,可能是皇居或大濠公園。
筆者的「終極長課」目標是30k,因感覺上 28k 還沒到 3 字頭的心理關口;而 30k 距離 42k 只剩 12k(目標是sub330的5分配速下),即是 60分鐘內可完成的數字,亦在心理上比較完易完成的數字。
筆者選擇了賽事 14 天,同是星期日的早上 0619 去跑「終極長課」。主要想令身體習慣早起比賽模式,亦模擬早餐進食的食物和時間,由於筆者的比賽在日本,所以選擇了於日本便利店買到的飯團。
當天早上 0619 開始,天氣清涼,起跑 3k 後配速一直保持在 45x 的目標附近,直到17k 有能力較高的跑手帶跑後,更不用再理會配速,專心跟跑的感覺更輕鬆;加上有高手在旁提醒和鼓勵,在不算太辛苦下完成比預期更好的時間目標。
唯一問題是只補給了兩包 Gel 而略嫌不足,在尾段有點疲態。所以在比賽日將進食 Gel 的時間提早和加密。
在完成「終極長課」後,心理上對比賽應該更具信心。之後兩周進入減量狀態(tapering),除了加強飲食營養,還要提升睡眠質量,儲備更多的能量,將最佳狀態留在比賽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