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真正給步幅跑手的 Asics Metaspeed Sky+

6月頭時,asics metaspeed sky+已經到手,可是一直沒有強度很高的訓練,比賽更加是沒有。直到近期多做一些1k / 1m interval ,才有機會開鞋著用。

鞋面跟第一代用了同一種物料,既透氣又夠穩定,已沒什麼可以挑剔。
鞋面跟第一代用了同一種物料,既透氣又夠穩定,已沒什麼可以挑剔。
鞋頭增加了一圈防撞條,但楦位夠闊,對穿著沒太大影響。
鞋頭增加了一圈防撞條,但楦位夠闊,對穿著沒太大影響。

中底依舊是全掌FF Turbo pebax泡棉,但官方數字顯示增加了4% 物料,前後掌的厚度都稍微增加1mm。亦可能如此,所以重量比第一代重。但應該不會有人跑得出重量的分別吧。

sky+ 的外底跟 sky 是完全一樣。
sky+ 的外底跟 sky 是完全一樣。
鞋帶物料亦一樣,但 sky+ 增加了鋸齒邊。
鞋帶物料亦一樣,但 sky+ 增加了鋸齒邊。
附圖為網上圖片:IG@ticonradietfd
附圖為網上圖片:IG@ticonradietfd

sky+ sky設計上最大的變化是,sky的碳板放置角度傾斜,sky+的碳板是水平放置;而且sky+ 的位置是於中底上方,更為貼近腳掌。

一直未寫這鞋測就是想多跑幾次感受,主要是 sky+ 的著用感跟之前試過的 super shoes 很不同。一來是碳板位置的改動,再者是前掌的泡棉加強了。

首先sky+ 一定比sky硬,應該是由於碳板太近腳掌所致。這對腳底筋膜的壓力也很大。

首先sky+ 一定比sky硬,應該是由於碳板太近腳掌所致。這對腳底筋膜的壓力也很大。

前掌蹠骨位置加厚了而令回彈力很強,卻因前掌弧度減少,令自然滾動向前的力度減少,導致回彈方向朝上而不是向前,這跟跑步經濟性有點相反。設計上則與 Nike Alphafly Zoom Air pods 原理差不多。

sky+ 的高碳板位置設計,比起 sky 更加明顯地增強大步幅跑者的能力。原理是增加了中底壓縮空間,所以中掌落地時,更能令中底彈力更強。而向上的彈力也有助跑手減少觸地時間來增加步頻,來填補大步幅跑手的弱點。

sky+ 跑起來前向性不高,跑手的配速比較易掌控。在高回彈下依然能提供高性能給跑手,這反而更合適中階跑手著用。不過要注意中底回彈更強影響下,拉起腳使用的膕繩肌力不足時,有機會多用了小腿肌力而導致受傷。

用途:比賽鞋 / 快跑訓練

內旋:中性

重量(size US9):205g

足跟差:5 mm(後踭 : 39 mm / 前掌 : 34mm

尺碼:比第一代足碼,沒有偏碼,不用買大或細半碼

Related Posts